目前高等教育界在热议内涵式发展,笔者认为,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分别代表着一所高校的“高度”、“长度”、“宽度”,内涵式发展是一种“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立体发展,“长、宽、高”的乘积就是立体的体积,体积越大,内涵式发展就越充分。
内涵式发展的“高度”:特色发展。特色就是高度,就是“山峰”。每类大学都可以成为一流大学,都可以“一览众山小”,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山头”。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一提导师制,人们就会想到牛津大学;一提产学研结合,就会想到斯坦福大学;一提学分制,就会想到哈佛大学,这就是办学特色的体现。高校有限的资源要发挥出成效,就不能搞平均主义,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需要强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形成特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学科是高校的单元细胞,学科特色是学校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持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科建设要瞄准学科前沿问题或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重大需求,前者是从内部求学科发展规律,后者是从外部求学科发展价值,这两个至少要居其一,才可能发展出学科特色。
内涵式发展的“长度”:可持续发展。这里的“长度”是时间维度。内涵式发展不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发展,而是一种注重长远、面向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持久保持和增加“高度”、保护和增强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含义中保守性与创新性兼具,“可持续”既要求传承传统的优势,又要求在未来的发展挑战中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优势。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队伍的可持续和工作的前瞻性。人的因素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队伍中除了关注学科带头人以外,还要格外重视青年队伍建设,大胆培养和起用中青年学术骨干,大力排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加强梯队规划和建设;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追求内涵式发展,就不能过于功利,只求眼前利益,而要怀着一份理想与从容,富于前瞻性地工作。对于一些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至少要站在5-10年以后的时间角度来思考和规划。规划不仅需要认真思考,反复论证,适时调整,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按规划做有时候觉得慢,实际上是快;没有规划,有时候觉得快,其实很慢。
内涵式发展的“宽度”:协调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内涵式发展不是“点”和“线”的发展,而是“面”和“体”的发展。当然,不是“全面”的发展,而是“以点带面”从而形成“宽度”的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内涵之一。内涵式发展的实施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系统内各方面的关系,“木桶理论”讲的是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各方面只有协调得当,才能推动内涵式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另一层含义。
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学科间的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发展与民生的协调发展。必须看到,学科交叉融合是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内容本身就具有多学科知识领域的横跨性、交叉性、互渗性,加之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教学与科研的协调是一个老话题,大学的根本功能是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不是两层皮,二者要统一于人才培养。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将科研过程、经验和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注重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的教育。事业发展与改善民生是学校工作的两大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学校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惠及师生;只有民生问题得到良好解决,才会促进校园和谐,推动学校发展。两者又常常存在矛盾,学校资源有限,一方面投入的多,另一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需要统筹兼顾,在学校发展与民生投入上大致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则比例,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标准,以做到发展与民生的更好协调。(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
(编辑:覃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