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拥抱新生,展示大学校园文化


    暑期结束,大学校园迎来新一批学生。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的全新阶段。迈入校门前的兴奋、忐忑,如何疏导为拥抱新生活的动力和勇气?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高校有哪些独特的迎新文化?形式各异的迎新活动,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饱含四海皆有的人文关怀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炉。对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入学仪式意味着人生将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锻造过程。 

    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会有不同之处。校园文化因传统、地域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丰富多彩。对独特校园文化的追求和培育,总会让一些学校走在前面。本报记者采写的这几所大学的新生入校活动,就让我们由此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

  英国的牛津大学更重视以一种尊重传统的方式来迎接新生,让新生在入校之初就会产生名校的荣誉感。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给家长上心理咨询课,让家长和学生一起,伴随着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共同成长”。日本大学开学仪式上各学生社团拼抢新生,则让人们看到了日本大学中社团活动激烈竞争的一面……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突出的文化特点,构成了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创造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用自己坚实的努力和创新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大学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从走进校门到几年后身穿学位服参加毕业庆典,每一位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适应者,也会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营造者。适应不同的校园文化,对新生来说是入校后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但从大学教育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座桥梁”的职能来看,能否更主动、更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为其增光添彩,可能才是挑战的关键所在。

  曾经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你已经决定要进哈佛,作为一名新生,在一个10月下午,你漫步在查尔斯河畔。你的左手被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握着,她正向你讲解宇宙起源方面的最新理论。你的右臂拥着我们一位和蔼可亲的英语教授的肩膀,他曾获三次普利策奖……好了,醒过来吧!这绝不是一幅真实的图画。”

  像哈佛这样的名校,一定会带给新生值得夸耀的荣誉感,但进入名校,绝非意味着就此可以轻松地与那些世界级大师同行。罗索夫斯基还说过,每一位新生进校时,都会听校长像某种汽车的经销商一样在迎新仪式上发表类似的演讲:“感谢你选择了我们品牌的汽车,我们相信你会为买了它而高兴”。但对新生们而言,总是在激动的仪式过后,才是真正了解“这部汽车”的开始。

  对那些游学海外的学子来说,融入新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文化震荡”的心理考验。一是从家庭氛围进入大学氛围,二是从故乡到异国。学会独立生活,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平稳而较快地度过震荡期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的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沟通日益紧密联系。优秀的学生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存、成长能力,决定着知识接受的厚度和人生道路的宽度。尽快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包括语言在内的交往能力,还需要更主动地与所在国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结识更多异国学友。知识汲取的乐趣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见识,最能培育成长的养分,往往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

  (丁 刚)

  尊重传统 创新形式

  本报驻英国记者 白 阳

  英国

  大学的新生在入学之前,都有一周时间专门用来熟悉校园生活,这一周被称为“第零周”或“新生周”。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超过800年历史的校园至今保留着很多悠久的传统,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学典礼。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初入校园之际,会被要求购买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装,包括深色西装或外套、白色衬衣、黑色皮鞋、学生帽和黑色长袍。其中男生要佩戴白色蝶形领结,女生则是黑色领结。除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需要穿这套服装之外,考试以及院系的重要活动也需穿着。

  开学典礼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候的高校学生与所在城镇居民经常发生冲突,而校方为了保护学生,要求学生统一注册,便于管理。16世纪时,入学典礼成了牛津大学的一项固定仪式。

  新生在开学当日穿着规定的服装,进入被称为“牛津圣堂”的谢尔登剧院,聆听副校长的训导。作为传统,副校长一般都会先说一段拉丁文,确认所有新生成为牛津大学的正式一员,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后再用英文对新生致欢迎词。在牛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周雨枫告诉本报记者,典礼上学生们被教导要向历代牛津学生一样探索真理,让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是以一种尊重传统的方式带给新生荣誉感。

  不同于英格兰地区,生活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人民性格更加热情奔放,文化的差异也使这里的大学迎新活动更加活泼多样。虽然尚未开学,但本报记者日前在爱丁堡大学学生会拿到了为2013年新生周(9月7日—13日)活动制作的小册子,足足有79页,超过700场各类活动赫然在目,包括正式欢迎仪式、新生父母下午茶、新生之夜活动、城市观光,大大小小的讲座、研讨会、老生集市、乐队表演等,几乎涉及了能想到的一切活动。

  爱丁堡大学学生会主席休·默多克得意地告诉本报记者,爱丁堡大学学生会现在专门有一个7人小组负责活动设计,在设计活动时,他们主要考虑的是让不同信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彼此认识和熟悉,并尽可能快地感受和了解地区的文化以及城市的方方面面。活动设计小组每年都会根据参加新生周的新生反馈,来决定是否延续某活动或制定新的活动方案。

  去年刚刚参加过新生周活动的中国留学生马琳琳告诉本报记者,去年的活动手册也有52页之多,粗粗浏览一遍,有种分身乏术的感觉。她当时每天都参加4到5场活动,日程表非常满,但还是有很多活动没时间去。

  默多克说,爱丁堡大学的新生周独具特色的活动是“城市观光”,每天,老生志愿者都会带领新生,以20人为一组,环城游览,并为新生讲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城游览不仅包括著名的景点,还包括博物馆、城堡、美术馆等等,知名的餐馆、书店和酒吧也是不可错过的体验。

  社团“抢人” 千方百计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日本

  大学社团异常活跃,每年4月新生入学之际,大学里的各个社团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新生,都会使尽浑身解数“抢人”,其激烈程度犹如竞选。庆应义塾大学四年级学生松尾一志,从作为新生和老生两个角度,向记者介绍了日本大学迎新活动最精彩的一幕—社团抢夺新生之战。

  2009年4月,刚迈入庆应大学的松尾享受了新生特权,大二以后,作为老生的松尾每年都要辛苦准备新生欢迎会,以便抢夺更多优秀的学弟学妹加入自己的社团。

  松尾回忆道,2009年4月,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期待已久的庆应义塾大学开学典礼。当时,校园里有500多名学长学姐在等待新生,松尾等大一新生要进入礼堂参加开学典礼,必须穿过学长学姐组成的人群。没走几步,学长学姐们就开始散发介绍社团的传单。进入礼堂时,松尾手上已经拿到了100多张传单。松尾在入学前即已选好了心仪的社团,看着手中一堆硬塞来的传单,不由感慨,日本的大学每个社团每年4月都要印刷500到1000张的宣传单,大多没用,这不是白白浪费纸张吗!?

  对日本大学的社团来说,向新生发放传单仅仅是第一步,想拉到优秀学生加入,还需不懈努力。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办聚餐,让新生免费参加。每个社团活动都会在涩谷和新宿等繁华街区举行,邀请新生吃饭,一边吃一边劝说新生入伙。松尾对新生竟然可以免费参加这种聚餐感到很吃惊。他说,大部分参加聚餐的新生还没选好自己要参加的社团,也不确定聚餐后是否会加入该社团。即使一些新生已确定了要参加的社团,还是会去参加各社团举办的聚餐,这样基本上4月每天都有免费晚餐。

  2010年4月,成为了大二学生的松尾以学长的身份迎接新生。作为辩论部负责人,他从前一年12月就开始为抢夺新生大战做准备。松尾所在的辩论部为印制500张传单花费4万日元,4月为新生举办了五六次免费晚餐,又花费了6万多日元。松尾对记者说,为了抢夺更多优秀新生加入辩论部,前后共花费10万多日元,还是很心疼。

  家长体验“开学之旅”

  本报驻美国记者 丁小希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的迎新活动,在美国大学中较典型。唱校歌,游校园,看宿舍,逛纽约,做入学心理辅导……这些乍一看是针对学生的开学体验,实则是哥大给新生家长们的安排,目的是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帮助孩子适应大学生活,获得学业成功。

  一进哥大校门,身穿绿色短袖上衣的志愿者就会微笑着迎上来询问你的需要,学生和家长被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地点进行注册。校园里到处是动感的音乐,志愿者组成的舞蹈队在主干道两侧“拼舞”,掌声和欢呼声不断。学校开通了家长热线,随时解答各种问题,帮助家长与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所需,使家长们彼此认识,甚至还向外州或外国家长推荐纽约好玩好吃的地方。

  哥大为家长开办的“新生入学培训团”从8月21日持续到26日。家长在办理注册手续后,先由专车送到附近的家居用品超市购买宿舍用具,然后学校免费提供的搬运车以及志愿者们会为新生搬运行李,家长们也可进入宿舍帮助整理。随后,在专门的大厅有电信服务商和银行为学生们办理手机卡和信用卡。来自俄亥俄州的肯—帕特尔的孩子将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他已为孩子办好各种账户手续,孩子的床上用品则是直接从家里带过来的。

  在办好这些手续后,家长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开学之旅”,有各种课程可供他们选择:哥大历史和核心价值观、哥大关于饮酒的相关规定、国外交流学习机会和申请办法等等。记者选择参加了家长心理咨询课程和学生职业辅导课程。

  家长心理咨询课时长45分钟,专门给家长们解答孩子离家后的心理变化问题。来自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说,这就像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一样,但这次不同的是,不仅孩子要成长,家长也要成长。大学开始,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面对压力和竞争,学会恋爱和职业规划。一名学生家长难过地说,刚才跟孩子道别,孩子却说,“幸好没把家里的狗一起带来,否则的确很难说再见。”辅导老师说,这也是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孩子已经有离开父母的预期和准备,尽管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习惯”,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新生入学后往往异常忙碌,家长需要给他们一定空间,不要经常打电话,但要保持联系。辅导老师特别提醒家长,在与刚读大学的孩子联系时,多聊一些开放性话题,不要问诸如今天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你为什么不在宿舍等细节或责问性的问题。

  学生职业辅导课程主要给家长介绍哥大本科生第一年可做的实习准备,以便他们鼓励孩子有选择地参加实习,接受现实考验。这些实习机会由遍布纽约各行各业的哥大校友提供。大学里还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们撰写简历和推荐信提供建议。

  中午时分,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午餐,全家一起坐在图书馆或大楼的台阶上享用,其乐融融。10月18日到20日,哥大还有一个“家长周”,父母们可趁此机会再到学校看望大一新生。

  友人相伴

  文化互现

  本报驻韩国记者 万 宇

  韩国

  大学第一学期一般从3月开始,9月进入第二学期。8月末的高丽大学虽然没有本国新生加入,但有许多外国学生到来,大学为迎接各国留学生和交换学生的活动丰富多彩。

  除了开学仪式、校长讲话等常规项目之外,学校专门有一个帮助外国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志愿者组织KUBA。这是一个伙伴组织,让1名韩国学生和2到3名外国学生结成对子,帮助后者熟悉学校的各种设施和项目以及韩国的风土人情。参与KUBA的都是高丽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只要有热情、有时间、有语言能力,就可参加。

  KUBA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该组织与其说是帮助外国学生适应高丽大学的生活,不如说是在培养双方的友谊。这个项目从2002年开始,以学期为单位,现在已经开展了21期。

  据高丽大学国际处负责人田明花介绍,今年高丽大学的交换学生有600多名,来自全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而参与KUBA的有来自各个院系的200多人。

  为了让交换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伙伴项目中的双方首先在食堂认识,短暂聊天后,韩国伙伴会带着交换生注册校园网络系统,以方便之后的选课、查分、使用无线网络、借阅图书等。注册好之后,伙伴项目会分组带着新生进行校园之旅,介绍各部门的位置和各地的传说,一个经典项目就是在图书馆大厅拼出各组的编号。然后,伙伴们会带着新生去电子市场办理手机业务。此外,交换生的学生证、当地身份证也由伙伴代劳办理。

  李圭彬是哲学系大三学生,记者碰到他时,他正在帮交换生季莫费·萨洛辛买东西。李圭彬说,他参加KUBA就是为了多认识各国朋友,拓展自己的眼界。季莫费是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交换生,他在出国前还有些担心,但现在有了一个当地人作伙伴,这让他不再发愁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正式开学后,KUBA会组织迎新晚会,韩国人的热情好客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载歌载舞,让气氛活跃起来,而最能带动交换生集体荣誉感的,其实是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9月份的“高延战”(延世大学称之为“延高战”)。这是两所大学每年定期的校级体育竞赛,分为足球、篮球、棒球、冰球和橄榄球5个项目。赛场上的运动员们在拼搏,看台上的拉拉队员也一点不轻松,一场比赛几乎没有人会坐着看完,身着印有老虎校徽红色服装的高丽大学学生和印着老鹰校徽蓝色服装的延世大学学生整齐划一地呼喊口号,高唱加油歌曲,其兴奋程度不输运动员。外国学生一开始不太适应,最后也会融入其中,甚至更疯狂。

  在感受韩国文化的同时,交换生还可以将本国文化介绍到这里来。每年10月份,各国留学生可以像世博会那样在各自的展区把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

  韩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去年年底,韩国政府还发表了新的“学在韩国2020”规划,计划在2020年吸引20万名留学生。而去年在韩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经接近9万。除此之外,韩国各大学还在努力引进国外的师资力量,同时拓宽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这些都是为了提高韩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图1: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及其家长坐在校园里共享午餐。

  本报记者 丁小希摄

  图2:爱丁堡大学的学生们在新生周学习跳凯利舞。

  爱丁堡大学学生会资料图片

  图3:韩国高丽大学的留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 万 宇摄

  图4:韩国高丽大学的学生们在图书馆大厅排列出小组编号“6”。

(编辑:覃红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