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教学学术”助教学重回崇高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以及各省市教育政策的鼓励引导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大学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当今大学“科研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的存在仍然影响着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大学教师工作中长期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探寻教学与科研的协调与平衡点,对于大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意识中存在着“教学非学术”、“科研即学术”的观念,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往往仅被视为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其教学相长、创造与拓展知识的功能与过程往往被忽视。其实,大学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对学生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过程。教师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学术性特征。可以说,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也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术不仅仅停留于发现,传递与应用也是学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大学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学术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前任教育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首次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博耶认为学术的所指除了专业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应该包括探究、整合、应用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学术。如他所言:“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博耶强调应该超越传统的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两个极端的争辩,通过展现教学与研究的再合作来解决问题,教学与科研本质上都是学术的,且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当教学成为学术,教学同科研共同构成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无疑会帮助教学重新寻回在大学中的崇高地位,有助于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化解。

但是,由于学校制度与教师认识、观念的制约使得教学与学术相分离,教学学术在我国的大学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首先,由于现今大学对自身职能以及职能履行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地位随之受到动摇,大学内部制度中缺乏教学的价值体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水平、贡献难以得到应有的学术评价与学术承认,这样就桎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其次,大学及教师群体对“学术”内涵的窄化理解使得教学与科研相对立,未将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在大学中广泛存在着对专业科研的学术认同,而作为知识传播的教学则难以进入学术之列。因此,树立教学学术理念,转变传统教师角色,创造健康的学术制度环境对我国高校意义重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完整的教学学术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型学术内涵,更新学术观念,树立教学也是一门学术性事业的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知识生产与再生产后传播给下一代的重要渠道,是教师责任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强化教学的责任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研究、探索和发展教学学术,使教学学术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学成为学术后,教师的角色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从教学的被研究对象发展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从教学的单边关系转变为互相促进与学习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即融教育者、学习者与研究者为一体。教师要站在学术的视角与高度看待教学活动,自觉追求与致力于教学学术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当大学教师在对教学的学术价值产生共识,相应的制度建设就成为改变传统积习、建立全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学要将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改变当前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依据科研成果和论文的现状,将教学学术和专业学术共同融入到评价框架之内,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投入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可以得到与科研成就同样重要的评价。另外在大学内也要建立教学学术的激励制度,提升对教学工作的奖励力度并完善教学奖励体系,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使其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从而让教师“以教为乐”“以教为业”“以教为荣”,使教学重回崇高之地,进而推动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

 

(编辑:覃红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