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教师教育要分类引导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与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目前,教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师范院校量多类繁,师范生人多岗少;农村师资相对缺乏,师范生难下基层;培养质量同质明显,缺乏差异和特色,致使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在对师范院校管理、师资培养方式及定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分类引导,对师范院校进行合并转型

鉴于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数量过多、师范生培养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在师范院校中进行高校分类管理的探索实践,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师范院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允许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或者省份师范院校较多的部分师范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转变办学方向,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减少或者不再承担师范生培养职能;对一些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力较弱、生源质量较差的师范院校,通过合并、调整的方式将其转变成其他教育机构或吸纳到其他本科师范院校之中,如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以及学术水平较高的几所地方师范大学,可以按照高水平研究型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标准来进行要求和重点建设;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坚守成为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教师教育学科研究重镇和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培养主阵地的基础上,鼓励其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地市的地方师范院校,则要立足于“应用型”院校定位,既可以坚守师范院校定位,着力培养当地“用得上、稳得住、留得下”的实用师资,也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成为区域性的综合性院校;一些教育学院等地方性的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合并到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或者相关地方师范院校中去。

分步实施,全面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由于教师教育的不断开放、基础教育对师资需求的减少以及各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如果延续现有的师范生培养体制,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内师范生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基层地区师资短缺的状况也很难完全缓解。借鉴国外师资培养的做法经验,建议国家推行师范生定向与非定向培养相结合的体制,非定向培养由综合性大学实施,而师资的主要来源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它的载体就是免费师范生,由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承担,同时建立免费师范生调整和退出机制,就读后经考核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通过选拔可以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具体的过程可以分步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一省一校”,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转移支付、专项经费等中央、地方共摊成本的做法,鼓励每个省份确立1所地方重点师范大学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争取“十三五”时期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将免费师范生推行到其他地方师范院校,由省级财政负担免费师范生的费用,毕业后按照协议到基层地区中小学任教,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由免费师范生来充当。这样既可以缓解困扰基础教育多年的农村师资缺乏的问题,同时又有效减少因为师范生培养供过于求而造成的人才培养损失和人力资源浪费。

 分工培养,促进师范院校办出自身特色

师范院校具有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严重的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在此建议教育部门督促各个师范院校基于其办学传统、办学实力、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培养,从而克服当前师范院校“百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的不良竞争局面,促进师范院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比如,有的师范院校以培养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为目标,重点强化教师教育研究和高水平师资培养;有的师范院校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体系,把自身打造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和培养基地;有的师范院校以培养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为职业师资培养的高地;还有的师范院校以培养幼师及特殊教育师资为目标,努力培养幼教及特教事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体现学前及特殊教育特色,等等。这样的分工培养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趋同化的问题,促进和强化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上的类型优势,又可以让师范毕业生错位竞争,解决人岗不适的问题。(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编辑:覃红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