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中国电影挺进新时代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

价值缔造与传播、文化融合与交流、产业拓展与升级……负载在电影之上的意义与价值早已逾越了我们旧有的认识。置身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有必要以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电影的价值,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开拓电影的视野,以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电影的发展。


主流电影

以最大诚意向历史和时代致敬

9月,圣彼得堡最美的季节。就在G20峰会前夕,俄罗斯中国电影节向圣彼得堡的民众展开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中国影像。《中国合伙人》里激情昂扬的追梦故事,化作一位位异国观众眼角的泪痕、心头的慰藉,因为梦想是超越国界的。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数百张银幕上,中国功夫再次彰显魅力。作为最近7年来最受北美观众欢迎的中国电影,《一代宗师》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只是花哨玄妙的拳脚功夫,更是中国人举手投足间浓郁的东方韵味。

假如我们回望过去,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曾给予我们心灵抚慰与生命希望的故事。它们中有以领袖伟人为题材的《毛泽东与齐白石》、《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忠诚与背叛》、《辛亥革命》,以及颂扬平凡人不凡品质的《生死罗布泊》、《转山》。回顾这些向历史和我们时代先行者的致敬之作,文艺评论家丁振海评价说:“创作者们努力丰富、提升主流影片的叙事水平和艺术表达,以最大的创作诚意为主流影片赢得了声誉。”

而对于《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彭程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主流影片对真实性的展示和细节的打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用影像的方式“活化”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一行在四天四夜里,调研革命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的这段历史。为了返回历史现场,主创人员7次奔赴伯延采访亲历者、搜集材料、体验生活。他们将追寻历史真相和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结合了起来,真实、真话、真情、真意,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元素。导演陈力感慨地说:“这部电影如果能打动一些人,我想是因为它的真实。如果不下生活,我们无从获得这些细节。”正是主创人员面向生活、面向人性去发现与开掘,才赋予了毛泽东、齐白石、钱学森以及警察郝万忠、地质勘探队长郑健刚以共同的人性美。

主流影片打动我们的不止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还有它们在主流价值观与商业类型化叙事结合上的努力,尤其是注重现代电影的视听品质、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影像的质感以及艺术意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丁振海看来,“这种融合与超越,是非常重要的收获”。公映前,《雨中的树》曾被一些观众预期为老套的英模片,但看过后他们却从组工干部李林森面对生活和亲情时纠结无力的人生境遇中找到共鸣。该片编剧刘恒和导演尹力认为,“主流”、“主旋律”这个词汇不论在创作还是宣传中都曾被狭隘化,在某些作品中成了一个概念的空壳,丧失了生动性和丰富性;我们要学会用观众听得懂的道理、讲他们听得进的故事,让电影回归电影,而不是干枯的宣传材料。“我们的艺术触角,面对的是人,不管他是英雄还是非英雄,也不管他崇高还是平凡。在艺术世界里,不存在被削弱的主题,却存在被削弱的艺术维度。”刘恒说。


商业电影

多元的现实主义创作集体崛起

2011年末,投资不足千万的影片《失恋33天》,以3.4亿的票房力挫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惊天战神》和《丁丁历险记》,成为年度“黑马”,一时震惊了整个电影界。而就在一年后,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以超过12亿的总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新高。两者的崛起,宣告了中小成本国产影片走进了春天——

2013年3月,《北京遇上西雅图》以“零差评”的口碑,赢得 5.18亿的票房。4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一波“青春”热浪。首映日票房刷新2D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最终收获超过7亿的总票房。5月,《中国合伙人》引发中国人对于“青春”的集体回忆和致敬,赢得超过5亿的票房。6月上映的《小时代》与8月上映的《小时代2》在争议声中,创下超过7亿的总票房。

细数上半年票房超过5亿的4部国产影片,其中3部是中小成本。这似乎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的重大转折——自2002年《英雄》以来中国电影以大片为中心的电影架构,遭遇市场和社会潮流变化的巨大冲击。“我们终于摆脱大片依赖症,而找到了通向当下观众内心情感需求、与观众产生共鸣互动的类型片创作路径。”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分析。有两种电影最可能受到观众欢迎:一是所谓“大片”,二是能产生情感互动的电影,后者更符合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饶曙光认为,创作者在遵守类型片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感情体验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与观众的互动,让国产电影确立了美誉度。的确,尽管中国商业类型片在制作规模、营销规模上还很难与好莱坞电影正面对抗,但是电影观众的本土经验、当下情感仍然为国产电影留下了生机。

而在彭程看来,“变动不居的大时代对于艺术创作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现实主义题材无疑最能吸引观众。”导演陈凯歌在阔别现实题材10年之后,凭借《搜索》回归“现实”。在解释创作初衷时,他说:“现实题材电影,能让国外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活着’的中国,也能让中国观众获得对现实的思考。这是电影人的责任,也是电影人回馈社会的方式。”如陈凯歌一样,不少中国电影人将这上升为一种创作自觉。从《失恋33天》、《钢的琴》、《桃姐》、《神探亨特张》到《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它们共有的DNA便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尽管它们探讨的话题、表现的手段各不相同,电影风格或写实、或悬疑、或批判,但相同的是将镜头对准转型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现实困境,以充满温情的目光发现个体命运、揭示人性挣扎、表达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的集体崛起,凸显了中国电影整体创作水准的提高和电影人文化自觉的意识。


创作群体

新生代导演掀起电影新浪潮

追溯国产影片的集体转向,会发现其内生动力来自一批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等新生代导演的轮番登场。他们富于青春气息,在艺术手法上敢于创新突破,让人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与希望。

这些打破长期以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一统“天下”格局的新生代导演,一个共有的特征便是跨界——《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泰囧》和《致青春》分别由演员徐峥和赵薇执导;《失恋33天》导演滕华涛的成名作是电视剧;《画皮2》导演乌尔善以广告闻名;正在热映的《全民目击》导演非行的教育背景是民族音乐。“他们有多年从影或者其他行业的经历,对于市场、对于观众更为敏感,能够比较精准地把握市场喜好和观众需求。”彭程说。这让他们的作品少了一些学院派创作阳春白雪的居高临下,而多了几分踏实准确的表现风格,因而更贴近主流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以创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是“新生代”的另一个集体特征。在赵薇看来,电影的成功不在于类型或者题材,关键在拍摄的出发点,拍出来的作品能不能与观众有共鸣。这种创作观与全媒体时代影像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不谋而合。随着数字传播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观众已经成为整合创作主体、营销模式、播映终端和市场运作整个电影产业链的主体。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生动地诠释了“观众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试金石”。“在明星阵容、完整叙事、好看景色、好听音乐、曲折多元的电影语言之外,他们还是要看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薛晓路摸准了观众的脉搏,“故事是核心,而演员、外景、音乐等因素只属于让电影更好看的加分项”。徐峥也认同好故事才是喜剧真正的内核,他重视与观众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是来自于表演,即什么样的节奏和表达会让观众笑得更舒服;二是来自于思考方式,即如何把观众放在这个故事体验者的位置,“观众喜欢一部电影,不仅是因为这个电影能让他发笑,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能够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看了以后觉得很亲切。” 

这既是观众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全球范围内电影观众的群体越来越呈年轻化的趋势,3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平均年龄从21.7岁降至20.7岁。观众在更新换代,必然会催生电影产品、电影产品的生产者的观念转变。”饶曙光说,总是追求变化,总是随着主流观众群体口味的变化而变化,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生代导演的登台亮相集体宣告了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路径选择

构建可持续的电影产业生态

过去三年,中国电影的成长之路极不平静,经历了惊心动魄,也收获了惊喜连连。特别是在去年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冲击下,中国电影迅速调整、直至奋起,其破竹之势让世界影坛为之瞩目。“中国电影票房历经12年高速增长,2012年票房复合增长率达到29%。”新出版的《新财富》杂志透露。“不断发展和繁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国际电影界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视和瞩目,一方面得力于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得力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观影人口占总人口的68%,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还不到10%。差距意味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拥有全世界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然而,面对变幻多端的国内外传播格局,面对与西方相比才刚刚起步的电影产业,我们脚下的路依然漫长。“无论在怎样快速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都应该清醒地看到,做大做强国产电影创作、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是我们推动中国电影繁荣的坚定不移的道路。”张宏森说。

“我们不能低估好莱坞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和应变能力,与之相比,我们在电影产业链条、产品结构、类型电影的成熟度等方面,还有很多短板。”饶曙光认为,观众的口味不断变化,中小成本的影片很难长期维持市场热度。“多类型电影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电影生态,在动态中保持对观众的巨大吸引力,满足差异化多样性的需求,电影发展才能具备持续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盲目、非理性、娱乐消费仍然是中国观众的主流心态,反过来也会制约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

“困扰中国电影还有‘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丁振海认为,随着城镇化建设,院线和银幕数增多,院线应当进一步细分,电影创作也应兼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媒体、评论与理论的作用仍亟待强化。“文艺理论应该深入研究电影的本质,不要为了商业而牺牲电影的文化属性。这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扎扎实实地为中国电影做些工作,推动它一步步地往前发展。”

“作为一名从业者,我更期盼国家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对电影产业进行战略部署、顶层设计。”浮沉影视行业20余年的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陆兴东坦言。他认为,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电影都被视作代表国家文化高度乃至国家形象的文艺形态,都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并给予大力扶持。对于我们,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政策和金融扶持,更是刻不容缓。

张宏森确信,中国电影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在文化产业越来越完善的发展格局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开放的视野,迎接更大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积极推动国产电影走向世界,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是中国电影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