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中国古建筑智慧掠影

人生活在地球上,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最直接、最普遍的反映就是人的居所。“宅”为人居之器,“居”则承生活之理。建屋造宅,安居生息,自穴巢而“室”、而“家”、而“厦”、而“宫”,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中国建筑呈现出独特的传统风格:合院为宅,但中置天井,上通天,下接地。偌大中国,自汉唐以降,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屋,徽州四水归堂,云南一颗印房,四合五天井、三合一照壁,福建山区的土楼,以及上海近代建造的石库门房子,无不合院成宅,东、西、南、北房四围成院,围而不隔。设厅堂、楼榭、廊庑、院落,隔而不断。内外相通,秉天接地,熙熙家园,融融天地,此成为中国住宅之精粹。

纵观今日建筑,多纳西方风尚,外国现代建筑大师曾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于是将住宅划分为起居室、卧室、书房、客厅、厨房、厕所等,纯为功能,按生物人的生理活动需求,求得舒适、合理,但是把人基本的群居习性、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心理特性抽掉了。

中国人讲究以人为本,追求长幼有序、亲疏有分、互敬互爱,中国的民居住宅自然也符合这种精神追求。建筑围合成合院,但分主间、次间、中堂、两厢,前进、后进、倒座、别院,符合长幼亲疏有序安置的原则性要求。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偏屋,中堂则是礼仪场所,一般不放床铺,没有炕床,只有供桌或方桌,两旁有靠椅。古时还会立有碑位“天地君亲师”,寓意人要敬天畏地、爱国爱家、尊重师长。正面墙或是屏门上挂有画屏,有供桌则摆有壁龛,富裕人家还有菩萨供像和花瓶、座钟等摆设。堂屋中一般都挂有匾额、楹联,内容无外乎含有伦理道德的箴言警语,用以教导家人,这是中国崇尚礼教的代表。中堂既是传统中国家庭长辈安坐,接受子女儿孙拜见、问安的地方,也是接待宾客、全家商议家庭事务的地方,还是逢年过节拜祭祖先、祭祀天神的场所。

中堂前面是天井,“人和”之外还要和天地相通。院房围合,但不能隔断天地,天井就用来通天地之途,既解决了房间通风采光的问题,又能与自然相通,太阳光可以晒进来,月光也能洒下倩影,雨水当然也就直接降到天井里。安徽的四水归堂,就是将合院四周的房屋屋顶都做成向内侧的斜坡向,雨水会全泻到天井里,天井里筑有明沟、暗沟,这就叫“四水归堂”,也符合徽商们“肥水不外流”的商业理念。天井里放有大水缸,贮存雨水。天井是合院的核心,有了天井就可上受金鸟甘霖之惠,下承大地母体之惠。旧时逢年过节要祭祀天神祖先,点柱香上达天穹,撒杯酒下通地府。在江南地区,天井里还挖有水井,这就是泉,是水之源。泉也象征财源,老屋、老井就是祖先留下的财脉。天井象征家里贮藏着财源,中国人的理念就是这么的“天人合一”,富有哲理和人性,这在合院的住宅建筑中表现得多么明朗、透彻!

在合院的天井里,有的人家栽棵树,种些花草,摆个鱼缸,院子里就有了生气。栽种什么树也有讲究,得种落叶树,夏天能遮荫,冬天能晒太阳。北方种枣、种石榴,“早生贵子”“子孙满堂”,种棵柿子树“事事如意”,讨个口彩,图个吉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笔者登上北京故宫后面的景山,俯瞰北京老城,一片葱绿的树荫,间隙里露出灰色的屋顶,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的绿化环境。现在再到景山顶上去看,只有宏伟的故宫景象依旧,而那些传统的、令人留恋的四合院,那些绿色庇护下的胡同身影,都已渐行渐远。

说到四合院的天井,这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最精彩的表现。房子围合成院,要有走道,要遮雨避阳,屋下就设计出了廊子,这个廊子可以做成屋檐,做成披廊,也可以下面立柱,做成柱廊。廊子可以是空廊,也可以装上窗户成内廊,窗户可做成花格窗,那就可以尽情发挥了,尤其是有的做成漏花窗,既美观,又分隔空间。天井、院子的内厅也是大做文章的地方。在北方,前后院相隔,都筑有门楼,从屋顶到门额、门扇、门墩,都是工匠们发挥艺术才能的地方。同样,正堂的门楼,有钱人家就会做出许多花饰。在江南地区,内天井里的砖雕门楼是一大特色,那些门扇、隔屏的木雕花饰也是极尽工巧,是江南水乡民居中的艺术精华。江南民居中等收入人家的房子一般是三进,即从前到后有三个天井,天井里也种树,但有讲究:第一进种两株玉兰,叫“玉兰齐芳”;第二进种两株桂花,一株黄桂、一株白桂,叫“金银呈祥”;第三进一般是老人居住的,种上松、竹、梅,叫“岁寒三友”,但松是罗汉松,竹是天竺,会结红果,梅是腊梅或春梅,图个四季有花香,又有意境好口彩。不在中轴线上的院子叫花厅,是会客、读书的地方,也有天井,地方不大,只能种几株修竹、摆几块顽石,倒也有浓重的诗情画意,这就是中国民居中的智慧与文化,讲究平和、淡雅,和天地自然默契生息。

我国过去的城市风貌各有特色,虽然都是木构架、瓦屋顶,但形式各有区别,北方显得厚重,南方就空灵轻巧。再加上城市中的地形起伏、河脉水系,所以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会顺应自然,形态各异。住宅的基本单元是合院式的,但绝不会千篇一律。古代建城总体上是有规划的,先考虑大格局,以官府、衙署及大型宫建的位置来确定道路网格,然后这些合院式的住宅才能在城市中铺展开来。比如,老北京规划了东西向的胡同,就形成了南北向一个个合院的布局;苏州是水道纵横的河网地形,就建成了河路相间的双棋盘格局,形成了前街后河,家家都依水而居的水乡城市风光;扬州明清两代多大户豪宅,街巷的布局就成为鱼骨式,纵向的大路串起横向的支巷,巷头就是一院院大宅,既安全,又安静;到了上海近代出现的石库门里弄,就形成特有的总弄、支弄,因为在租界里,布局就是西方的联排式,以便于出卖、出租,但是每一幢石库门住宅,还是合院式的,总有一个天井,大型的有前堂后房,房屋外表加上好多西洋花饰,但万变不离其宗,给中国人住,就会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中国人的传统。石库门房子有堂屋、有厢房、有天井、有黑漆大门和铜门环,石头的门框顽固而又不经意地表露出无所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四合院的宅院建筑布局,诉说着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合家团聚、和睦相亲的家庭生活传统和渴盼民族凝聚的心理。数千年来,中国人拥有稳定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态,民族团结,人心向善,有礼教、讲文明,安定、和谐,这使得“家”这个概念有了一种群体的温暖。

不论是一个个四合院、一家一户聚居拼连成的北方胡同,还是一间间民居延展成的江南街巷、一幢幢石库门组成的上海里弄,都是由一家一户聚成了多家多户。这些合院的房屋形态拼连起来都是门对门、户对户,成组成群,形成了中国旧城坊里的居住形态,而不是现代住宅小区中独立式、行列式的样子。在这种传统的居住坊里,各家各户世代相处,使用共同的通道和水源,分享共同的物理空间,成为多年的、甚至是几代人的老邻居、老街坊,连互相称呼也是“李家奶奶、张家妈妈、前门爷叔、后门爷爷……”大家关爱礼让、相互照应,不分贫富,不分职业,不分地位,常常是一家有难,合院相帮,一家有喜,全院欢乐,也就出现了青梅竹马、过门亲家等充满亲情和爱意的故事。在当今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要拆迁这些老胡同、老里弄,人们离开这些老房子,与老邻居们分别时,大多出现了抱头痛哭、依依不舍的动人场景。

由合院到街坊、到城区,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充满亲情、十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中国以合院式为基础形成的建筑空间体系蕴育了传统的文明、理智的居住环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延续的优良风尚。而合院式住宅这一文化依附的物质表象,保留着人们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因此,留存那些还有保留价值的民居建筑及历史街坊,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编辑:杨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