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人民政协报》:让青春在泥土中蓬勃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关于全国政协重点议题“精准扶贫”辩与论公开课纪实

发布时间:2016-12-15浏览次数:2524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调研,让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

 

作为我国播音主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面对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鲁景超院长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的新一代大学生。

“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去培养?怎样让他们能够适应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需求?更能胜任话筒前的这份工作?”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思辨能力,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5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鲁景超在教学中探索性地提出,把全国政协的重大提案作为议题,以期让学生们参与提案调研、近距离感知国家发展的脉搏,并在其中获得成长。鲁景超的想法得到了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及中国传媒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就这个话题所交提案有103件,成为政协的重头戏。鲁景超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她和同事们决定将“精准扶贫”作为2016年学院参与全国政协重点议题辩与论公开课的主题。

脚下的土地越厚重,头顶的理想就越坚实。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国家政策,学院以“精准扶贫”为聚焦点,对同学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密集培训,还组织大家学习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以及国家有关“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与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据鲁景超委员介绍,学院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支持下,邀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扶贫基金会、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组织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先后来学院为师生授课,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党和政府的扶贫决策以及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思考。

 

理论的学习,让同学们对“精准扶贫”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之后,学院组织带领6个调研小组分两批赶赴云南省漾濞县,张家口市万全区、崇礼区、沽源县及承德市滦平县、隆化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倾听基层的声音。

“两次下乡,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一线调研的价值!”陈壮、田鑫说。11月底,在张家口农村零下20度的严寒下,学生们深入农户去实地调研。在云南,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三支队伍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村民的座谈交流,不仅看到了农村的真实面貌,也解答了他们在前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

“山里零下十几度,室内只有一个小炉子。我穿着羽绒服睡觉,半夜还被冻醒好几次!而这就是这里人们的生活常态啊!”这种真实的体验,对于第一次来到滦平县金沟屯村的牛强、王楚嫣来说,真切地体验到什么叫“贫穷”。

“我们了解了一个政策是怎么制定和实施的,也明白了现实的复杂性远不是在网上指手画脚的那些人能够想象的——我们从未离政策如此之近。”令肖琨和王梓萌体悟深刻的是,在学习和调研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采访了百姓,还采访了当地干部。干部们对于深层次问题的剖析,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艰辛、毅力和智慧令他们讶异。“学艺术的孩子往往感性,而面对现实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理性和冷静分析的价值。”

“调研的日子里,我们和农民一起吃住,一起打扫猪圈。以前从来没有离农村这么近,离土地这么近,离农民这么近,离国家的政策如此之近。以前,我以为那些光鲜亮丽的主持人才是媒体人,但深入农村一线调研后,才意识到那些走进基层、有使命、有担当的记者才是真正的媒体人。”于逸淼说。

 

 

贴近农民,让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调研小组在张家口调研结束和当地人员道别时,万全区扶贫办主任施凯宇和学生们相拥而泣。而金沟屯村的苏海平大嫂拉住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这些细皮嫩肉的大学生,会来到我们这么穷的地方。过年时,欢迎你们来我家吃饺子!”

“孩子们,你们可以交作业了!”调研小组学生们的第二次坚实行走,交给了鲁景超委员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便有了这堂精彩的辩与论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