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优秀小记者成长记

发布时间:2018-10-31浏览次数:1767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编者按:在中传的校园,你总能看得到一群忙碌的人。他们出现在每一个大型活动的现场,他们也关注着学校的每一个小角落。他们用笔尖书写校园的故事,用镜头收藏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传递着中传学子的热忱与初心。他们,是中传学生记者。我们采访到了五位优秀学生记者,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属于他们的故事。

白杨网记者 闻伊钦

——文章就要多打磨

2017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在加入白杨网以前,闻伊钦就接触过人物专访,她喜欢聆听别人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为了学习到好的写作方法,她果断选择加入特稿部。

“采访电视学院17级英语学霸”是她参与的第一个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是需要反复打磨修改的,只有尽可能地突出选题的亮点才能吸引受众。”那时的她还只是选题中一个小部分的参与者,经过半年的锻炼,她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个选题。今年暑假她和小伙伴一起,采访了出国参与实践的中传学子。在采访过程遇到的不少困难她都有条不紊地一一解决。她说,每一个选题和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用心参与我们便能有不同的收获。

文章其实就像一件工艺品,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它才能成为上品。“当一个选题敲定以后,文章的呈现形式、要突出的重点内容还有结构等都是很讲究的,这些都需要反复的琢磨考量。”

 

官微记者 胡妤雅

——不为自己的学习设限

2016级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公众号后台一条“期待你们的加入”的温柔语音让胡妤雅萌生加入官微的想法,通过面试的她如愿成为了官微摄影部的一员,从此开始用镜头与读者们交流。

经验总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当时技术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构图,因为纪实摄影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摆弄相机。”长时间的拍摄之后,她慢慢也就掌握了方法。她总是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问题,在编辑自己专辑的重大失误中得到了教训后,她努力学习怎么去编辑出一篇又一篇漂亮的推送。

从当初只负责摄影到开始接触写作,从编辑推送到视频剪辑,她不断地用新技能武装自己,不为学习设限,后来她参与官微的第一篇10万+文章的文字创作,她将老师提到的“全能记者”谨记于心。这两年,是她和官微偶然却又美好的遇见。

 

校报记者 王毓卓

——新闻与戏文的相得益彰

2017级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剧方向)

为了在戏文创作中能获得更多灵感、了解更多“优秀而独特的人”,王毓卓加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校报》。曾经的她在新闻写作方面是“零基础”,然而在校报工作一年后,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特稿版编辑。

就像学步孩童迈出的第一步总是颤悠悠的,刚开始接触新闻的王毓卓有些不知所措。“当初我没有想到采访对象需要自己去约,也没想到一篇稿子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王毓卓回忆道。她也曾因为没有认真撰写采访提纲导致缺少写作素材而懊恼,但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努力,现在的她应对采访和写稿更加游刃有余。这一年的经历不仅让她新闻写作的能力大幅提升,对她的戏文专业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多了解新闻,我会发现很多人与事背后的道理和逻辑,会有更开阔的眼界,对于戏文创作来说帮助真的很大。”

回想起当初刚刚接触新闻的时候,王毓卓认为现在的自己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者的确是一个默默付出的群体,我们要感谢他们把这些有价值的新闻带到我们身边。”

 

英文网记者 汪惠怡

——乐在其中的英语新闻探索

2016级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

爱为学问之始,兴趣是一种不会让人厌倦的驱动力。汪惠怡从小就对语言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英文网也便成为她大学与英语更深入交流的一个理想平台。

 “英语新闻就是把头脑中的中文思路用英文表达出来吧。”汪惠怡在加入英文网之前对英语新闻有着这样的认识,“但后来我发现英语新闻的结构和很多表达方式都与中文新闻不同,如果简单的使用中文模板来套那么就不是一篇地道的英语新闻了。”因此她将写出地道的英语新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除此之外,畏难情绪的克服也是她在英文网的一大收获。习惯于计划的她,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发觉,“原来面对突发状况的焦虑消失了,现在我很相信一件事情只要我认真去做了就可以做的很好。”

成长的路途总是需要人陪伴,更需要人指引,对汪惠怡而言也是如此,在英文网的实践中她愈发感受到了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觉得很多时候在校园组织里有人愿意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电视台记者 张岂凡

——兴趣、责任和坚持

2016级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

大一时,张岂凡对转播班这个团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在转播班里,他学习到了很多的技能,也学习到了如何在一个庞大的团队中进行合作。如今,张岂凡已经成为转播团队独当一面的成员。而这一切,都是因兴趣而始。

张岂凡同时也在中传电视台的中传新闻工作。在新闻部的第一件工作是拍摄国新班“两学一做”,一切都是陌生的,他有点胆怯,当时还遇到了脚架损坏的特殊情况。他说:“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拍新闻的时候是这样,做转播,尤其是直播的时候更是如此。”如今,他已经学会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如何沉着冷静地思考,也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前期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当初的他也曾对繁琐的工作感到不耐烦,也曾因为做得不够完美遭到责备,但也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才让他锻炼出了出众的能力。“中传新闻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它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让我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成长秘籍问答


 Q1:着手做的第一个选题是什么?

 王毓卓:

我正式写的第一篇稿子的采访对象都是我的师哥师姐,所以我觉得无需很正式的采访提纲就能完成采访,结果后期直接导致了文章素材不足的情况。采访都是很多素材浓缩出来的,通常几万字的录音稿浓缩到几千字才成为我们看到的最终稿。但是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此以后在采访之前我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闻伊钦:

我做的第一个选题是英语学霸的题目。这个选题本身是很空泛的,想要找到好的角度特别难。最初是采访了三位同学,让他们说了自己从小和英语的故事,但是由于这种形式过于个性,难以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因此我们后来删减了很多经历性的内容。在认真思考了受众心理和选题定位以后我们采取了Q&A的问答形式,使文章功能性更强,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读者。

  张岂凡

在新闻部的第一件工作是拍摄国新班两学一做的一个选题,到拍摄现场后我们才发现脚架是坏的,然后赶回电视台换的那个也是坏的,最后录制全程只能由一位同学来扶着脚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沉着冷静,其次要尽快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种种办法。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前期要做足准备工作,尽可能避免这种突发状况发生。

汪惠怡:

第一份工作是做录取推送中的图片,包括英文网的框架结构、录取的名单、本次招新的报名数据可视化。时间比较紧,需要赶工,这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地方吧。图做好之后,老成员团长胡振超给了很多修改建议,我们来回修改了好几轮。这个过程帮助我提高做图的能力,促进我更加从“观者”的角度来思考。当然了,也让我对于排版、配色有了更好的想法。

 

 Q2:最初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

 王毓卓:

我进校报的时候是新闻写作零基础,所以一开始比较困惑的就是新闻稿的语言应用。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客观了,但仍旧是会存在一些表达个人情感和立场的语句,这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胡妤雅:

技术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构图,纪实摄影没有时间慢慢摆弄相机;我自己还有一个心理上的困难,就是害羞,有时遇到很精彩的瞬间我都会不好意思举起相机。技术上的构图问题,拍摄经验丰富了就自然而然上手了,在官微实践两年经历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拍摄后心理也很强大了,有时候还会和拍摄对象互加微信,从陌生人成为朋友。

汪惠怡:

困难的话主要是在语言方面。首先英文表达不够地道;其次是不了解英文新闻稿的一些写作常识,例如:如何起标题,开头的时间地点怎么交代等,例如通常英语新闻一般会有LAST Monday这种表达,而不是September 17th。英文网会不定期让师哥师姐进行分享,他们的经验总结、知识传授都让我很受益。除了师哥师姐引路,伙伴间的互相帮助也让我有所提高;另外就是自己多听多看,浏览AP(Associated Press News)的新闻,学地道的表达。

张岂凡:

在新闻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在实践方面,而是在新闻周当中如何平衡课业压力和工作。因为当时相对于学习来说我更想去电视台接触那些新鲜的事物或者进行实践,所以在新闻周我耽误了很多课程,但是后来自己也慢慢学会平衡,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适当取舍。

 

Q3:做校园记者的这段经历中有哪些收获?

 

闻伊钦:

首先我完成选题的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完成质量也越来越高,积累了不少采访写作经验,对选题的把控度也越来越高。从以前僵硬死板的提问到现在懂得了如何引导采访对象和捕捉细节;此外,独立思考和发散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明白了去发现一个好的选题。

  张岂凡:

专业技能方面,我学会了很多设备的使用方法、学到了电视新闻采写编播的流程;除了这些还收获了更多东西——新闻素养,当我看到一个新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再三思考;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抱着侥幸心理,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踏踏实实做好。

  汪惠怡:

最直接的就是英文能力有所提高。其次,让我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心态调整能力有所提高。大家有时候会有畏难情绪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可能把它想象得特别难,但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只要我认真去做了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习惯或者心态而影响对待突发任务时的心情,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嘛。在校园组织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一批良师益友,一群很好的合作伙伴,大家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帮助。

  王毓卓:

我觉得新闻记者是一个“幕后”的职业。你在欣赏一个好剧本的时候会想知道作者是谁,但是看到一篇很有深度的新闻采访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说这是谁写的稿子。记者是一个默默付出的群体,要感激记者们带我们了解身边的事。除此之外还会对这个学校里的一些变化会更加上心,觉得自己和这个学校的联络感更强了,更有归属感了。

  胡妤雅:

我收获了三样很宝贵的东西。首先是做事的态度:认真做好一件事情,哪怕只是摄影,只是视频,只是文字,只是排版——这些小小的“只是”,只要一发布,都会被成千上万的读者审阅。其次是批评和表扬:我总是担心被批评,但是没有批评的话我就会原地踏步、自我满足,就无法收获老师同学的肯定和陌生读者的表扬。最后是和那些可爱又努力的传传们之间的友情:有任务一起接,有困难一起扛。

 

Q4:有话要对自己的学生组织说

 

张岂凡:

中传新闻是让我梦开始的地方,它给了我第一手的实践机会,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让我进了转播班,让我有机会做体育新闻,同时还让我接触到了很多在业界、体育界工作的师哥师姐。所以无论如何,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闻伊钦:

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是一个很融洽很团结的组织。无论在哪一个选题有困难,朋友们都一定会无条件地给予帮助;同时这也是一个你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地方,策划、文稿、拍摄和后期,只要你想都可以在这里尝试。我希望以后特稿部能够“莫教冰鉴负初心”,用一个个动人的作品诉说自己的新闻初衷。

  汪惠怡:

温暖、感动,我希望自己可以贡献更多的力量。对自己的话,希望这学期能把广院杯这组稿子做好,把中传的传统校园活动做出英文版的实录,也将这些活动的影响扩大到留学生群体中;希望英文网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模式,做出更多有传播影响力、受欢迎的优质稿件。

 胡妤雅:

我真的是超级感谢自己当初听到了帆帆老师的那一条语音,搭上了报名的末班车,却乘上了永远行驶在前沿的破冰船。我很爱官微这个大家庭,我很热爱自己作为官微记者所做的每一份工作。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以去尝试自己陌生的工作任务,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全能型学生记者。我也相信,官微的记者队伍会成长的更加强大!

 

 

生活中每一个大的梦想,都需要一点一滴小的努力。奔波在中传校园里的每一个小记者,都怀抱着对新闻的热忱,在用他们自己的坚持,去学习,去成长。

 (编辑: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