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研究生院)2020年3月3日,正值疫情肆虐期间。廖祥忠校长召集研究生院及相关部门开会,要求按照既定步骤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他表示:“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到校,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趁此时机加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步伐,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以提升论文质量为抓手,以重构培养体系为核心,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标准为导向,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由此,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
加速度改革的缘起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饱受非议,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我校来说,研究生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由于缺乏全校顶层设计与学校层面的大力推动,多年来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改革,在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设置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018年,学校进行了“四个一批”专业的初步改革,规范了招生的自命题制度,推行了以项目为主导的导师评聘,但是,这些都只是在局部进行。
2019年6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学校视察,要求我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导师选聘、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为落实翁部长指示要求,学校党委成立了以廖祥忠校长为组长的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改革的脚步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就已迈开。2020年1月3日,廖祥忠校长专门召集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开会,布置综合改革工作,要求研究生院全面总结、消化、吸收全校近800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对研究生改革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题清、方向明、文件全、措施实,按照招生、培养、学位、导师等几大体系分别拟定改革方案。
3月16日,廖祥忠校长再次到研究生院,召集研究生院、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科学研究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培养单位代表、导师代表等开会,成立综合改革专班之外的分专班,包括成立招生改革工作专班、培养与学位改革工作专班、导师评聘改革工作专班、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专班,后来又成立了学科建设改革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成员调用是学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专班成员要人品好、能奉献、有思想;成员的学科背景要涵盖文、工、艺、管等学科门类”。按照廖校长的要求,专班成员不仅来自各个职能部门,更是囊括了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负责人和导师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学校的整体布局下,专班成员积极参与,全力以赴,各司其职,投入紧张的改革工作之中。
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改革,廖祥忠校长又提出了分步走的改革思路,即先确立改革思想,然后根据改革思想提出改革举措,最后再制定各项实施细则。
雷打不动的校长周例会
每周一主持召开综合改革专班例会,了解进度,听取意见,吸纳建议,研究问题,明确重点,成为廖祥忠校长雷打不动的工作“议程”。每次会议9点开始,13:30-13:40之间结束,几乎没有变过。除此外,临时性会议、专题性会议更是数不胜数。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陈文申书记专门看望慰问专班小组,给予勉励,提出期望。廖祥忠校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亲自设计改革的总体思想、顶层设计,乃至于许多具体办法。分管科研工作的段鹏副校长多次参加会议,提出思路要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最大动力和保障。
3月底,在廖祥忠校长的主导下,逐步确定了几大改革要点:一是从根源出发,招生要考查考生人文素养和学术写作能力;二是全面推行博士申请-审核-考核招生制度;三是明确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四是建立基本文献制度;五是推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建立淘汰机制;六是建立导师评聘分离的评价体系,七是为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
2019年12月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我校视察,提出六点工作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骨架要壮”,明确要求学校做好“育肥”和“美容”工作。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至此可以说是“骨架已成”,接下来就是逐步完善,形成可落地执行的具体方案及细则。
“裂变”的专班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4月之后,在五大改革专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若干个专项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包括:考试科目与大纲设计专项工作组、培养与学位改革工作组,其中专硕培养专项工作组又按照四大门类分别成立了文科类专硕专班、工科类专硕专班、艺术类专硕专班、管理类专硕专班等。
从4月到7月,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到改革的各类专班、工作组的人员共计有60余人,核心力量不仅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更有在一线工作的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和教学秘书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献计献策。
思想碰撞产出的方案
2020年4月17日会议上,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招生、培养、导师、质量四大改革方案已基本成形,按照廖祥忠校长要求,改革进入广泛征求意见、细化改革方案、形成落地执行的具体细则阶段。随后的5月、6月,改革专班召开研究生导师(含博、学硕、专硕导师)代表集中研讨、各培养单位分管领导和教学秘书集中研讨、各培养单位党政一把手集中研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集中研讨等系列研讨会,密集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推敲确认每一个细节。同时,通过线上方式,征询了所有研究生导师意见、建议。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的阵痛是免不了的。征集意见阶段既是观点碰撞的时刻,又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既是顾虑疑问的表露,更是激发信心的动员。每一个参与者都敞开心扉,开诚布公,敢言直言,无论是质疑、问题、意见,还是建议、思路、对策,都是对改革方案的完善,最终化为对改革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30余个相关改革文件及实施细则得以一一出台。
这次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计导师,得到了学校各层次导师的全员参与和积极支持,各位导师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充分借鉴中外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推出重大举措,最终形成了系列改革文件及实施细则。
盛夏的会议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和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冲锋号。
让专改组特别兴奋的是,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完全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方案一旦发布,必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8月3日上午,学校隆重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正式发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和系列制度文件,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改革举措进行了报道。针对我校改革举措,学界、评论届、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进行解读、分析,表达肯定、支持。有媒体将我校的研究生综合改革描述为一场“地震式”“革命性”的改革。
随着2020级研究生来校报道,改革方案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改革能否成功,效果如何,都有待实践的检验,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改革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此,学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有充分的信心!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