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从2019年6月开始,到今年8月3日正式确定。此次实施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论文发表与学位资格脱钩、博士招生全面实施“申请-审核” 制等一系列“动作极大”的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关注。
很多在读和准备深造的同学面对新的考核要求纷纷表示“难上加难”。而很多已毕业的中传研究生则感慨,晚几年念书,按照新标尺恐怕无法如期毕业。的确,对于每一位准备深造和即将开始深造生涯的研究生而言,更高的录取、培养、毕业标准让人倍感压力山大,但中传的改革直面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校敢为人先的改革无疑是对教育本位的回归,也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正负责。
作为一名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我为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点赞。现在不少高校仍将发表论文与学位办法挂钩,有些为了在学科排名上更靠前,甚至将学术发表的任务部分转嫁给在读研究生。而且,发表不仅有数量要求,还要求是核心期刊,有些高校甚至在评价体系上也以论文论“英雄”。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尽合理,教育部在2008年就明确指出“从未对学生发表论文做过规定”。论文发表对很多在读硕士生而言,根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硕士生因为未发表论文导致沮丧、绝望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因此而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
注重科研本是好事,但采用硬性的指标规定,不仅给予学生较难完成的压力,也容易导致学术造假。一方面,个别同学为了毕业,进行论文剽窃、数据造假、一稿多投,以图完成“硬指标”,获得文凭;另一方面,某些期刊通过收取“版面费”、“加急费”的方式借机谋利,造成学术期刊发表的乱象。取消挂钩,将论文发表作为一项鼓励性而非强制性、过程性而非终结性的软性指标,可真正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减少功利化的心态和学术“垃圾”。
新举措对生源选拔陈规也进行了纠偏。硕士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流程,为备考学子增加了“上岸”机会,也扩大了生源选择范围,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博士入学考试实行对学生学术潜能考察的“申请-审核制”,有助于破除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申请材料中设置“报考原因、职业规划、对博士教育立德树人的看法”等要求,可以促使学生深思“为什么要读博”、“如何读博”等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够明确自己深造的动机,盲目去“刷学历”,往往会导致毕业后与同龄人相比巨大的“不如人”心理落差,助长“读书无用论”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初试科目改为“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新设置逐级分流考核与淘汰制度(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3次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实施课程论文查重制度,建立开题-预答辩-答辩专家责任制度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对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保障作用。
相较于本科、硕士生培养,博士生培养更加重视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性思维,更加注重传承学术、知识创造。这就更加需要厚植培养根基,严格培养要求,提高培养质量,真正使研究生培养名副其实、多出人才。
改革唯艰,成果来之不易。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归纳到一点,就是注重夯实研究生学业根基,回归教育本位。这种改革导向完全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具有示范引领性意义。作为一名即将开始博士攻读旅程的中传学子,我坚信自己会从中受益,也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为这项改革探索作出成功的“注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0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