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保研学子专访|如何做个读书人

发布时间:2020-12-15浏览次数:1604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在中传,有一批优秀学子

他们秉承探索求实之心,勤奋好学

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学以致用

而且实践经历丰富,综合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顺利获得了保研的资格

和传传一起听听他们的保研秘籍~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孙庆坤

2017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保研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 绩点、综测排名均为全班第一;

● 荣获“第二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一等奖”;

● 曾多次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学向勤中得,保研的道路上并无捷径可走,一张张翻卷的书页、一支支用尽的水笔、一摞摞详细的笔记都是孙庆坤努力的印证。

梦想的背后离不了坚持与汗水。“作为一个播音系学生,要肩负起党的喉舌重任,就必须要用丰富的理论来武装头脑,用更扎实的知识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谈及选择跨专业保研北大新闻系,孙庆坤展现出了他清晰的规划与对专业的思考。为此,他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去学习。疫情期间,他将自己“埋”在书房里,大量阅读新闻传播学的相关书籍、论文和期刊,整理了两大本笔记。在准备跨专业保研期间,孙庆坤从师哥师姐们的经历中汲取经验,也经常和老师探讨新闻传播学的热点前沿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勤问善听。”

  

以平稳的心态面试,自信从容地交流是保研面试的秘诀。回顾面试经历,孙庆坤总结了十六个字:全副武装、充分准备、不卑不亢、自信大方。播音学院三年多来系统的培养和训练,让孙庆坤掌握了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技巧。“我遇事从不拖延,有一点完美主义,会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将每个阶段的事做到最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你只管努力地武装自己、丰实自己,或早或晚,一定会柳暗花明的。”

  

心有所往,无畏西东


刘晓豪

2017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密码理论和技术专业

  

● 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北京一等奖、2019年蓝桥杯C/C++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

● 获得2018年校三好学生、2019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对我来讲,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并不冲突,我很享受它们彼此之间的平衡状态。”三年来丰硕的赛事成果、亮眼的项目经历与优异且稳定的综测成绩,让他拥有了回看过去与展望未来的从容。

  

在中国科学院的保研面试中,刘晓豪的亮点是他的实践经历。赛事上他屡获佳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北京市一等奖、蓝桥杯C/C++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都是他的步步脚印;项目活动里他开拓创新,从院级项目到国家级大创项目,每一次活动他都发光发热;学校组织中他恪尽职守,学院学习活动部、CCPC FINAL总决赛与校园网络维护的工作中都有他的身影。实践项目活动需要他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技术编程、网页设计等技能的自我培养,这造就了他边学边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就了他的硕果累累。

优异的综测成绩在他争取保研资格时成为大优势。课堂上,刘晓豪对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笔记整理,既是记录,又做回顾;考试前,抄写书本目录,逐条确认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毋庸置疑,勤勉常态化的学习状态帮助刘晓豪在保研中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面对个人道路选择,他倾向于一种自我笃定的态度,“无论选择科研还是工作,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保持思想上的纯粹,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状态”。对于选择继续在学术上进行深造的刘晓豪而言,获得保研资格后的他将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充实自己的科研之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王琳

2017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方向)专业

  

● 大三综测排名第一,本科阶段发表2篇CSSCI论文;参与5项科研项目、其中两次参与国家级大创;

● 荣获“中传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

●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督导、人文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


王琳在本科阶段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被收录进CSSCI期刊中(第二作者)。她谦逊地分享自己的经验:首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培养长期阅读专业文献、纸质书籍、勤做笔记的习惯;其次,多向老师们请教,夯实理论基础,逐渐形成清晰的行文逻辑。多写、多练,从专业出发,形成对文章宏观架构的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

除了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在思想上她也追求先进。2019年5月,王琳成为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期学员,担任青马学院团支部副书记,2020年5月起担任青马学院督导。谈起如何平衡诸多的工作与学习时,王琳认为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热爱,以学习和实践探索进步的路径;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业和工作任务,实现自我成长;此外,要重视工作和学习互有增益的关系,在青马学院的见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层次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

源于对中传的深沉热爱,她选择在母校深造。在传媒大环境的沁润中,她了解到智能媒体将给现有传媒理论体系、内容生产和互动传播带来深刻变革,对此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申皓文

2017级 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专业

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

  

●荣获2020美国广播电视教育协会(BEA)媒体艺术节卓越奖;

●荣获中国传媒大学一等奖学金;

●曾在新华通讯社音视频部实习,现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学生主编。


高度自律是申皓文的代言词。“准备保研就要具有‘提前意识’,让优秀成为习惯。”大一入学时,他以优异的英语成绩进入英语实验班,又了解到中传国新班这个项目,于是在大二时确定了研究生的方向——国际新闻学。申皓文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不仅有良师的引导,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与倾注。在大学三年,他坚持与国际新闻专业的同学一起晨读,不仅学习了许多新闻专有名词的英文表达,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资讯。

在假期,申皓文也保持着高度的自律。他首先为自己设计了详细的时间规划,国新班夏令营的考核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但在英语实验班的学习与积累,使他在面对一段完全陌生的英语段落时,能够自然流利地朗读;在面对随机抽取的英语时事题目时,能够从容思考、有序作答。“制定一个大目标,把它拆成数个小目标去完成。这样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有规划、好“琢磨”、持之以恒。正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申皓文将努力化为底气,将阅历化为从容。

申皓文强调,“体育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有了好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做学问;多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才能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得到全面发展。”申皓文不但重视学习纵向的深耕与思考,更抓住了横向实践拓展的机遇。十个月的新华社实习经历、三年多的官微实践经历使他体验了学生组织与社会实习岗位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也使他能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来路都值得,前路都有光


白琪雯

2017级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专业

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文艺方向)专业

  

● 曾获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记者等称号;

● 担任戏剧影视学院学生会主席;

● 担任首都高校禁毒主题活动文案组学生总撰稿、第十一届中传学生记者节总撰稿。


学生组织与团学组织的工作贯穿了白琪雯的大学生活,她的实践经历非常丰富,但比起“忙碌”,她更愿意用“充实”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舞美、灯光、音乐、剪辑……我觉得自己永远都学不够”——在戏剧影视学院中,她对新知识总有极大渴求,正是这种渴求推动着她前进。

“不怕苦”是白琪雯对自己的评价,她不怕巨大的压力。在课余时间里,排队等待她处理的事务会为她的生活带来井井有序、脚踏实地的幸福感。在习惯性的忙碌中,白琪雯通过丰富的实践将课本知识掰开揉碎,使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个人技能。这些丰富的团学工作经验,也让她在支教团保研资格的争取中比别人拥有了更多的经验与更可靠的心态,参加支教是一件她愿意并且乐意去做的事情。

“我对我的专业有极大的热爱和渴求”,白琪雯带着笑意的眸中闪闪发光。因为这份热爱,她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极致,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今后,白琪雯将继续参与到支教工作中去。正如她的自我总结一样,“来路都值得,前路都有光”。

  

优秀的榜样就活跃在校园

努力过后的你会被幸运眷顾

让我们向卓越者学习

成为更好的自己!

(编辑:尚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