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上 摄影 赵俊一 叶润之)2023年9月12日上午,“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科研助力宣传乡村振兴”研讨会在中传学术中心召开。
中国广电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问永刚,国家乡村振兴局宣教中心合作处处长张显峰、干部马慧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干部王羽,著名作家、编剧倪学礼,上海电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中华温暖同心基金会·乡村振兴公益基金秘书长王小溪,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晖,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首兵,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辉,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文,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首兵主持。
王晖代表学校对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的历史、现状及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取得的成绩。王晖表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国家战略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联系起来。已经和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开展深入合作。希望能够产出更多创新性理论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潘可武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科研助力宣传乡村振兴”课题负责人陈述了乡村振兴创新性宣传的观念与方法。即创新国家乡村振兴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通过电影来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通过纪录片来记录乡村振兴历程,用影像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基于家庭相册、活动影像的长期记录,建立中国乡村影像志和乡村振兴数字影像博物馆,结合智能影像,沉浸式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和影像能力,让农民成为建构当代乡村文明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传播者;探索借助中国传媒大学交叉学科等优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局舆情工作的可行性。
张显峰介绍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就“千万工程”“我的家乡我建设”等重点工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他指出,当前正处于5年衔接过渡期,需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问永刚首先表达了中国广电集团对此次课题项目的肯定与支持。认为可通过科研与创作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传播。在学术层面,总结与升华我国“三农”领域宣传实践的经验;在影视创作层面,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三农”领域的成就,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讴歌伟大的新时代。
倪学礼就“电影创作:如何创新性地宣传乡村振兴”主题发言,他认为电影创作容易陷入概念符号的堆叠和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陷阱。乡村振兴的命题电影创作应以小角度反映大主题,用小事件呈现大境界,小人物折射大群体。通过塑造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情感人,最后才能够通过情感的传播,实现思想的传播。
刘伟阐述了社会企业是参与乡村振兴宣传的重要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社会企业的政治责任,并对课题高度认可和全力支持。他认为,乡村振兴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富裕,更是精神富裕,因此可以通过过去式和未来式相结合的多种艺术手段,打破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促动信息有效的流动和互补。同时以此次项目为媒介搭建多方参与、多方贡献、多方协作的机制,为乡村振兴宣传尽企业的社会责任。
王羽指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一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政策的解读的重要践行者,不仅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出台十四五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结合在一起,共同完善、促进和推动乡村振兴宣传工作。
徐辉阐述了影视艺术在乡村振兴宣传中的历史使命。他提到,做宣传不仅是做让大家知道一件事情,更应该让广大人民知道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和把握影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悄无声息融入影视艺术作品之中,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要巧妙地放到宣传内容之中,从而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周文认为,乡村振兴题材的创作不应被乡村束缚,这是整个时代的问题。乡村电影应注重境界问题,讲求思想立意的站位以及审美观念的追求。另外,纪录片应触及真实问题,不要回避尖锐问题,“纪录片应该像锤子,而不是像镜子”。
最后,刘首兵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在科右前旗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了会议成果,并表示全力支持课题组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宣教中心在科研、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