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要闻

中国传媒大学“生态声音艺术周暨研究生教学实践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08浏览次数:279文章来源:新闻网

(通讯员 李洋红琳)11月25日-30日,中国传媒大学“生态声音艺术周暨研究生教学实践主题活动”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支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指导,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香港乐施会提供项目支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中国农业科学院许吟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强弓,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楠,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洋红琳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音乐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兼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俞锫教授主持。

刘守训在致辞中表示,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设计。我校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对专硕博人才培养精确定位,特别在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加大创作实践训练,以作品为主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刘守训高度肯定了这次活动,他指出,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声音’为视角,以强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为目标,以声音艺术实践为行动,参与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议题,具有跨领域融合的创新性。

李永红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心不断加强与东盟湄公河、非洲、拉美、上海合作组织、欧洲、中东欧、北美洲等区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绿色与带路建设。他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们用音乐表现气候变化,提升青年群体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是一次创新和有益的尝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张林秀在开幕式中表示,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污染等三大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始终将青年群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生态声音艺术周活动将音乐和声音作为媒介,使得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可听可感,让听众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领悟生态美,关注气候变化,是一场创新智举。

俞锫在开幕式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学院研究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研究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和青年关注自然,聆听自然,开辟人类认知新维度,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艺术周总导演、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张谦副教授介绍了项目团队和创作过程。她谈到,由她本人和贲小龙、李惠子、冯金硕等人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积极发挥学院在音乐与录音专业方面的特长,引导学生实地运用全景声录音技术和科学数据音乐化等手段,创造性地将气候变化转化为音乐和声音作品,并通过沉浸声和视觉化手段将其呈现出来,这不仅促进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跨界融合,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生态声音艺术周中孵化的六首原创音乐作品

开幕式结束后,“自然发声:生态视听作品演映会”于中国传媒大学D5演播厅正式上演。演映会分成鸟类、山火、冰川、湿地、昆虫和海洋等六个主要板块,采用微型专题片与多媒体音乐作品的双重表现形式,以沉浸声扩声技术展现了人类当下的气候危机与应对策略。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交流活动

艺术周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两位声音艺术方向副教授——佩尔马格努斯·林德伯格和池城良举办了空间音频作品音乐会,并进行了与声音可听化、声音艺术策展等主题相关讲座。

参与活动的师生们纷纷表示,本次艺术周使得大家从创作实践、国际交流、理论应用等多个维度受益,并对明年的艺术周活动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度参与到专业创作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