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现状与未来

来源:中国网浏览次数:921发布时间:2014-12-15

12月11日下午,“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对话”开幕式暨主论坛在北京文博会主展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文化教育实践成果展区”隆重举行。本次对话活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文化科技司指导,文化产业相关的全国体育、新闻与传播、出版、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图书情报、艺术7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对于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培养、企业如何发展等热点问题,文化中国记者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

文化中国:请您简单谈一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范周: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生日益增多,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力量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使得人才培养逐渐趋于规范化、多元化、特色化。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度的重视理论教育致使专业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地与社会和市场相适应。再比如,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新业态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又提出了一个个新的问题。

文化中国:您如何看待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融合?

范周:人才一直是制约着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综合型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我们继续探索出一条在适应文化产业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实践、多维创新的发展之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学科的子门类越来越多,但文化产业本身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应当切实发挥各个高校自身的比较优势,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进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文化产业学科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因此,我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依托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的培养。其次,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第三,注重跨学科的借鉴与融合。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个学科的简单融合,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对此,就要求我们在结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人才是复合的、全面的、兼容并蓄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

文化中国:对于未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您有何期待与建议?

范周:我认为,对于文化产业领域的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当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更多地调动社会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改变产学脱节的现状,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人才实行跨界教育、跨界融合,在探索中开辟新的教育思路。培养学生不能仅仅靠学校,而应当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文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