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8·19”讲话中的重要精神。在这项工作中,高校担负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使命。
为此,教育部也在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中国传媒大学便是首批试点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中传媒也开启了一种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善建:把校园网络平台“搭”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网已经融入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开展好校园网络思想教育和文化育人工作,首先得搭建好平台,构筑好阵地。
在中国传媒大学,一提到“白杨网”,几乎每个学生都不会陌生。作为学校的公共媒体平台,白杨网集新闻宣传、思想教育、信息交流、成果展示、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等功能于一体,自开通以来,受到了师生、家长及校友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白杨网的建设是中传媒实施校园网络改版升级的成果。”采访中,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作平表示,以白杨网为核心,该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络方阵。据了解,白杨网汇聚了学校150余个部门网站、1000余个频道及栏目,形成了一个较具规模、构成多样、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方阵,成为学校开展文化育人的网络大平台。
同时,该校还整合了校内媒体资源,构建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一体化格局,使各种校园媒体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全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平台。
“实践证明,完善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守训如是说。
善用:让文化“活”起来
搭台是为了唱戏,台搭好了,是否有好戏、能否唱好戏,还得要有好的剧本和演员。同样,在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师生就是“演员”,“文化”就是剧本。那么,文化育人这出“戏”又该怎么唱呢?
既然师生是“演员”,那么在网络平台上,“演员”就应该先“动”起来。
为此,白杨网的频道栏目设置了大量立足于师生、来源于师生的栏目。在网上,教师可以通过“传媒讲堂”“学人风采”等频道栏目展现才学风范,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地带”“学团风采”等频道展示才华和班级社团建设成果,“精品佳作”“学术观点”“成果展台”等频道栏目则成为展示师生各类成果的平台……
当师生成为文化建设“主角”后,内容也就变得贴近生活了,而这也是网站主办者一直坚持的。
“应该说,在学校60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齐越朗诵艺术节、‘广院之春’大学生艺术节等。”据刘守训介绍,这些活动既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特色,又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于是,这些优质文化资源也被“移植”到了校园网上。此外,该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会聚的优势,经常性地组织专家学者围绕理论和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新举措,在校园网上撰写评论引导文章,起到释疑解惑、化解心结的作用。
有了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呈现方式。在这方面,白杨网一改传统校园网内容偏重新闻资讯、形式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单一做法,融视频、音频、图片、评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化枯燥的说教为鲜活的体验,变扁平化的文字新闻为形式多样的原创作品,这种呈现方式也起到了良好宣传效果,也得到了多方肯定。
善管:把校园网络阵地“管”起来
网络平台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同时,它的开放性也会带来一定问题。为了确保校园网络安全,中国传媒大学从责任、制度、技术、教育等多方面筑起一道道“防火墙”,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固可靠阵地。
在这方面,陈作平表示,该校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责任部署到位、落实到人,杜绝职责死角和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严把内容关,坚持关口前移,实行“先审后发”制。“凡是发布到校园网上的信息都要经过严格审核,未经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一律不予发布。”
此外,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空间的宁静,该校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实用管用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技术方面确保师生上网一律实行“实名制”,定期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检查,坚决处理在校园网发布不良信息等行为。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管理,能够让校园网真正阳光起来、‘清朗’起来,让学生有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网络家园。” 陈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