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胡智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获与缺失

发布时间:2014-01-18浏览次数:1902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纵观2013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作品呈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收获,而在创作题材、创作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有若干缺失需要克服或补足。

  平台建设突出

  就年度纪录片发展的收获而言,首先体现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政府部门第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正式提出整体性政策指导。受政策推动的影响,三年后中国纪录片的制作量、首播量都是2010年的三倍。

  在此基础上,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调研,继续推出或酝酿推出一些扶持纪录片发展的政策。例如,在对2014年上星频道的调控政策中,规定上星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34家上星频道全年纪录片播出量即增加6000余小时。例如,正在酝酿之中的九大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增加上星纪录频道数量,增加纪录片播出需求,形成适度的市场竞争局面,以对纪录片的质量、价格进行拉动;也包括增加政府的扶持资金,鼓励部分民营企业向海外营销中介机构发展,利用国际节展推动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等。再如,相关部门在设计纪录片管理模式时,逐步改变搞立项审批和成片审查制度的方式,而是尝试着实施纪录片题材公告,把大量将要拍摄的纪录片题材进行信息汇集,向行业和社会发布,让行业内相互了解,避免题材撞车,有利于投资者决策,也有助于政府展示其所鼓励的题材;同时在评奖时也突出纪录片频道、专家和观众的意见。

  第二,平台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纪录片制作、播出联盟的成立。近年来,纪录片平台建设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突出亮点,而央视纪录频道是平台建设的旗帜。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三年来,推出了如《舌尖上的中国》《故宫》《超级工程》《春晚》等品质上佳的作品;广告收入呈逐年迅速增长趋势,2013年超过4亿元。在纪录片产业发展、对内与国际合作、纪录片教育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国际传播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就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世界各大影视、纪录片节展,包括戛纳、东京、香港、北美节展和几大专业节展上,以其作品和策展等方面的表现,显示了中国纪录片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央视纪录频道还注重与海外著名电视机构、纪录片制作机构开展逐步深入的合作。

  除自身平台建设外,为突破“人才、精品、市场”的瓶颈,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发起了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目前凝聚了国内100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覆盖了纪录片生产的整个链条,通过联盟内多种模式的合作,逐步推动建立中国纪录片行业标准;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则将全国32家省级电视台和60多家市级电视台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纪录片联播网”,在这些电视台的地面频道开办每天30分钟的“纪录中国”栏目。两个联盟的成立,使全国的纪录片制作和播出队伍紧密合作,实现了全国行业资源有效整合。这一举措还将给有实力的制作机构,特别是民间制作机构的发展以机会,有助于使社会化制作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能否实现健康的产业社会化,是一个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


  彰显民族魅力 尝试国际表达

  一则,以纪录片《京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作品为代表,体现了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对民族文化魅力的探究与呈现。2013年播出的此类作品,不仅聚焦于传统文化与民族符号的阐释说明,更意在通过纪录和讲述折射出时代变迁、家国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意蕴,通过民族魅力的当代呈现,传递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二则,以央视纪录频道“魅力世界系列”、《丝路》《环球同此凉热》等作品为代表,中国纪录片在“中国作品、世界表达”方面的探索取得进展。特别是纪录频道“魅力世界系列”作品值得关注,它是以“中国视角、世界故事”为创作原则,用中国人的视角讲述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故事,寻找和体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共鸣点,并逐步将“魅力系列”打造成中央电视台国际合作及传播的文化品牌。央视纪录频道已经为观众呈现多部魅力系列作品,如《魅力肯尼亚》《魅力斯洛文尼亚》《魅力印度尼西亚》《魅力希腊》等,取得了积极的反响。央视一套周中晚间22:30固定编排的“魅力纪录”时段也成为纪录片的收视热点时段。

  此外,展现我党奋斗发展历程的作品《苦难辉煌》,记录青歌赛30年的作品《青歌赛》,呈现华人在东南亚奋斗历程的作品《下南洋》,呈现中国地方历史、社会文化变迁与风貌的作品如《青岛制造》,包括正在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也是2013年纪录片领域值得关注的作品和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