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人民日报驻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席记者):
今年的两会把节俭务实进行到底。有媒体称,从2014年两会更加简朴,细节变化折射出民主政治进步。不过,在赞叹这一重大进步的同时,或许应当关注另一种利害更深的“资源浪费”,包括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显性浪费指部分代表缺席会议。不容忽视的还有议政资源的隐性浪费的现象,即“哑巴代表”等现象。
在中国现有框架下,两会是议政最重要的支柱平台。议政资源浪费现象的背后,折射的却是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议政素质以及政治良心的缺失,如何更大限度地杜绝浪费的现象,是今后需要破解的议题。首先一点是完善代表委员的遴选机制,非政治待遇选拔社会精英,使真正具有议政愿望、热情和素养的贤才进入议政行业。其次,有必要尝试构建对两会政治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
陈芸(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我们在“微博元年”2010年的两会时就有过“微博上两会”的历史性突破,这里简单说一下今年两会我们的一些创新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推进,第一,三大平台拼抢网站客户端头条。开通“两会”微信公共账号和在搜狐的客户端,实现了试点品牌对微博、微信、客户端三大平台的全覆盖。第二个创新,在新闻互动中释放新闻的能量。依托新闻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报道的主题,对热点问题精准把握,从小事入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好评。最后一个创新:秒开两会,开辟报道新天地,这对我们是一个新开拓,也挺感谢新浪微博,因为这也是他们最先创意。记者利用手机拍摄30秒左右的短视频实时发布,这样实现了两会新媒体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报道。
最后我想概括一下我们打造时政报道的第一窗口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效。我们已经确立了重大时政报道,新媒体优先首发的理念。第二,可能的条件下,要文图、视频全媒体互动。第三,表现形式力争接地气、贴民心。
魏力婕(央视晚间新闻副制片人):
央视一套晚间新闻节目组一直本着尽量对两会做出贡献的原则,所以今年采用了大数据。对于把大数据引入电视新闻报道,其实仅仅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在今年春节时第一次把大数据用出来,是基于百度新研发的两个产品,一个是迁徙图,一个是景区景点的热力图。
不管是前期报道还是后期编辑,我们做报道会内的新闻,都是在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挖掘。对于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更多地是从打通会内和会外两个舆论场。央视这几年也在做一些改革,总结起来其实大概有这样几个形式,一是在预先预设好一些两会想要报道的话题之后,到会外找这样的一些故事、一些采访人物,跟会内代表的建言献策直接合起来,以求节目更丰富一些。第二是会内、会外结合,比如像我们的见证履职,它会打通两个舆论场,有非常可取之处。
马年华(中国青年报总编室主任):
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时政报道的高发期,中国青年报最主要的特色还是“青年”两个字,应该是青年角度,青年特色。青年报也紧紧围绕办报宗旨和定位,努力追求时政新闻的深度独家和平衡的三位一体模式,从积极建设性角度,将鲜活的新闻准确调查,与全局实质的剖析相结合。辅之以丰富的编辑手段,有效的解释和解读,使整个报道更加立体化。第二个特色是发挥优势、挖掘数据可视化表达。青年报坚持深度报道外,加强了数据挖掘、民调的报道,专门在两会特刊设置一个版面,刊登这方面的报道。
郭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采访部主任):
今年的马航是两会当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它发生的那天早上正好是王毅外长主持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会后他提前解释了记者提问,就赶回外交部处理突发情况。可以看到中国目前不同的形态、不同定位、不同受众群的媒体,在时政新闻和马航同时报道当中,呈现了不同的报道方式。这次马航事件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微信“朋友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是21世纪专门负责马航报道的主编,在马航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我们几乎24小时在朋友圈里边讨论这个问题,我看他到晚上发的一条微信说,我今天活动在各个朋友圈里,一直在持续讨论这个问题。即便是主流媒体,它自身传统的版面和新媒体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也非常不同,比如说以人民日报为例,马航宣布坠毁的那一天,人民日报的头版没有跟马航有关的消息,但是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报道了马航宣布坠毁,并且在不断地更新。
陈琳(凤凰卫视记者):
两会有这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出席,尤其现在改革的措施使得两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肯定会形成富矿。在开幕会上,为了挖掘新闻富矿,我们守在大会堂北门,对部长、局长等非常有代表性的人大代表进行采访。还有一个例子是总理记者会,我们会挖掘所有可能的点,不光是总理的,还有大量的评论员等等,还有外长记者会。另外,我们配发了政府工作报告修改之处,这个比较有“凤凰特色”,通过这些细节,能够看出整个政治的运作方式的转变,或者整个政治生态的转变。同样获取资源,怎样更好地解读,更重要的就是敢钻进去。在现有框架下,怎么利用两会的平台,把不同意见的代表委员的声音表达出来,这其实也是比较花心思的,但是我们肯定会用或直接、或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立场。
满佳(新浪新闻中心专题副主编):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报道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现在的自媒体兴起、可视化兴起、全媒体兴起,所以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也有所思考,第一,如何让受众得到更有效的消息。第二,如何让枯燥的时政报道鲜活起来。第三,商业网站在时政报道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全媒体的本质要求是需要新闻生产者对新闻内容有产品思维。对于商业网站来说,产品思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融合,包括内容的融合、形式的融合和终端的融合。
徐舫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时政报道要优化时政的产业结构,过去讲声势、讲氛围、讲导向,更应该体现它的报道。全媒体的报道不在于把传统媒体的时政报道搬到互联网中去,也不在于采访一两个80后的代表,而是在于准确地把握互联网时代这批人的价值观、新闻观和审美情趣,他们到底在什么地方,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样适应这一代人的价值观、新闻观。
隋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今天面临传媒的新格局,什么是传媒新格局?就是群体传播,以互联网新媒介带来的新媒体传播,就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媒体多元化带来什么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都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研讨的今天媒介环境中的一个焦点的问题,就是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博弈,其焦点就体现在时政新闻。而时政新闻每年最吸引全世界眼光的就是两会报道,我们每年要研讨这个焦点、研讨这个关键点,这是我们的担当也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整理/瞿博 洪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