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洪才:回顾我校函授教育的初始阶段

发布时间:2014-10-08浏览次数:1230文章来源:离退休处

我校为广播电视系统创办函授教育整整30年了,我参加了当初的筹办工作,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984年的事。在迎接我校60华诞之际,把我经办的点滴工作做一概括记述,或许对了解我校发展史上一个片断有所裨益。

1959年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升格为广播学院之后,一直只有全日制的大专和本科。据说,“文革”前夕,无线电系想试办函授,招了为数不多的学生,还没等全面开课,就被“文革”冲得无影无踪,现在没有记录可资查考。

1983年,原广播电视部为贯彻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在泰安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干部工作座谈会,会上分析了广播电视系统30万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要大面积培训在职干部,通过函授形式,进行学历教育。这项任务委托广播学院承办。1984年初调我到干训部(远程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当副主任,就是为筹办广播电视系统的函授教育。

当时函授对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怎么搞函授我一无所知,院里,谁心里都没底,一切从零开始。那时,干训部原来的负责人貟振华已调任院总务长,干训部总共还有5个人,一位搞短训的,一位管行政的,一位会计,一位工人和一位打字的临时工。内定的主任迟迟不到任。部干部司张伟中司长和学院的李振水副院长找我谈话,向我交代任务后,表示组织会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有什么要求可随时向他们提出。院党委常委也多次召开扩大会议,经过分析,明确广播电视系统中,编、采、播和技术人员是基本的专业队伍,由于历史原因,有一部分专业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急需深造和提高,决定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办好函授。84年先开新闻编采专业的函授大专班,85年再增开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于是,我根据组织的决定做了以下几件具体工作。

一、提出机构编制建议,外出取经和查阅资料

院里已明确干训部为系处级单位,要求我提出机构编制建议。我提出个人意见后,请求组织调人。同时,我开始到办过函授的人民大学和邮电学院等院校取经,并到处查阅中外文资料。我了解了始于1867年英国剑桥大学三圣学院斯达特在校外讲学及1894年美国美以美学院对校外学生教授大学水平课程的传统函授办学方式。可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20世纪后半叶,美国发展远距离教育的做法更具有参考价值。他们使用现代化工具,把图书、电影胶片、录音带寄给学生,利用广播自动进行录音。有的资料还预见今后的发展有可能把电脑运用到函授中来。我意识到,我们要办的函授规模庞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高屋建瓴,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打破我们习惯的人治,实行法治,才能保证有效地实施遥控教学。

二、制订规章制度,协助筹建函授站

泰安会议已决定在全国的广播电视厅(局)建立函授站,关键是制定好文件。于是,我在研究全日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跟马列主义基础部主任姚惠龙和语文部主任吴为章、曾庆瑞探讨了函授大专班的基础课设置,同新闻系主任赵玉明一起对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了安排,由我起草了《北京广播学院干训部函授专修科新闻编采专业教学方案》,并与这几个单位的领导签订了协议,由他们负责安排有关主讲教师的各项工作。接着,我又起草了《北京广播学院干训部函授专修科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北京广播学院函授专修科函授站工作条例》和《北京广播学院干部专修科招生简章》等文件。

1984年3月中旬,部干部司发了由我参与起草的红头文件《关于建立函授站的通知》,提出了建立函授站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人员配备、教学场所及设备要求等,并把上述四个文件作为附件发到各省、市广播电视厅(局)的人事处或教育处。各省都很积极,在415号之前,经各相关的厅局审批,分别在条件成熟的省、直辖市及重庆(当时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厦门两市建立起26个函授站,并在干训部备了案。按照部干部司的要求,站长要由厅(局)的人事处或教育处负责人兼任,另配1-2名专职工作人员。57号,在我院各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召开了由函授站站长参加的《北京广播学院函授生学籍管理工作座谈会》,也就是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函授教育工作会议》,从那次会议开始形成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召开一次年会。这次会议以务实精神,以大会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条逐句地研究了前述几个文件,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当场进行了修改。会议反映文件具体可行,与会人员对如何开展工作有了底。7月份又召开了《北京广播学院函授教学工作座谈会》,培训了辅导教师。8月份干训部验收了函授站,为招生和开学做好准备。9月份,本着《干什么学什么》,有针对性地通过考试在建立了函授站的地区招了生。

三、落实教师队伍,抓好教材建设;严格考试制度,保证学生成绩真实

有了正规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教师和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方面,我们是以本校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在我院各系、部的配合下,干训部大量聘请我院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由各科主讲教师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作业及辅导材料,制作讲课录音或录像带,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发往各函授站。

各省函授站在当地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聘请基础课辅导教师,从电台和电视台聘请专业人员担任专业课辅导教师进行面授、批改作业和答疑。

干训部不定期地召开教学座谈会,沟通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关系,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在教材建设方面,几年间我们陆续用部里拨的函授经费,为马列基础部铅印出版了《马列主义哲学概论》和《政治经济学》,为语文部出版了《古代汉语简明读本》、《实用语法修辞》、《现代文学简明教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等基础课教材。为新闻系出版了《新闻概论》、《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广播编辑》、《录音报道》、《评论写作》等专业课教材。863月我还和院出版社签订协议,正式出版新闻专业的各种教材。与此同时也为工科专业出过各种教材。函授为我院的教材建设出了力。配合教学我们还不定期地出版了《北京广播学院函授通讯》,刊登辅导材料,复习提纲,答疑以及学员的心得体会,成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和学员沟通和交流经验的园地。

函授站多,学生分散。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相应的考试办法。

考试由主讲教师命题,在本院统一阅卷。函授站建在学员所属的厅局,考试时,做到严格监考是一大难题。我们接受参加函授会议代表的建议,采取了函授站交叉监考。每次考试都由本院派人携试卷到指定的地区分发,并参加监考,各函授站派出人员分别携带试卷到外省函授站监考,以保证考试成绩真实。我们提出,只有达到水平,才能拿到文凭,要求严格,基本保证了教学质量。

我们有条件依托各省市广播电视厅局建立函授站,对函授教育进行日常的管理,运用我们广播系统的技术优势,以电化手段进行教学,还就地聘请辅导教师等做法,一反传统的函授教育模式,曾经在《北京市高校函授、夜大研究会》的会议上引起异议。作为理事单位我们依然不断介绍我们的做法。

1987年,三年时间里,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30个省级函授站,44个地区级函授分站。共招收新闻编采专业函授生2776名,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函授生1316名。通过实践,培养了一批懂得函授教育的专门人才。在各地厅局的配合下,坚持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保证了自学和复习考试的时间,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学员学的安心。函授站保持与干训部的密切联系,整个函授系统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初步形成了以干训部为核心辐射全国的高等函授教育网。

我在干训部整整工作了五年,参加完第五次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函授工作会议,亲眼看到第一批入学的618名新闻编采专业学员毕业。他们当中,不乏广播系统内外像赵忠祥、吴珊、王志等已经成名和即将成名的人物。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泛,通过三年的学习,加强了基础,把已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在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