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一条长长的路——专访《天使的嗓音》拍摄团队

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903文章来源:宣传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编者按:《天使的嗓音》是由我校的李桢宇、邹大锐、李尘缘等同学共同完成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我校一群志愿者组织北京市安民小学和北京市海淀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孩子们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公益”共同举办的“筑梦童声”公益活动的故事。该部纪录片在“青春的纪录——环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中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嘉奖作品”奖。为了探究该片的创作过程,新闻中心记者对其主创人员和片中主要人物进行了相关采访。

发现天使的嗓音

2013年4月,作为创作团队制片人的郑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筑梦童声”这项公益活动。这项活动旨在为农民工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才艺,丰富课余生活的平台。这个题材使得当时正在学习纪录片制作课程的他们坚定了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校内一些志愿者同学的支持与参与。傅博凡是三农学社的一名社员,长着一双大眼睛,喜欢音乐的她有着不少的支教经验。董卉是2013级高职学院播音系的一名女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一直热心于公益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残疾人联合会开展定期志愿活动,包括支教和帮助他们义卖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在一次校园义卖活动中,负责整个参赛活动的三农学社社长廖南与她结识并邀请她带领残联的孩子们一起参加“筑梦童声”活动。“残联的孩子们听说能力都有障碍,也很少有机会登上舞台,我希望能够借这次机会让他们有这样一个经历。”董卉说道。就这样,两个女孩利用平日的课余时间分别带领着孩子们进行合唱排练,全力为活动最后汇报演出做着准备。

记录天使的嗓音

确定下题材之后,这部名为《天使的嗓音》的纪录片就正式进入了创作阶段。整个创作团队共有8位成员,承担着制片人、导演、副导演、摄影以及文字撰写等不同工作,整个拍摄过程历时近4个月。如何确定拍摄思路,编排情节让这个第一次制作纪录片的小组费尽了心思,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物故事纷繁复杂——两个参赛团队的孩子、志愿者,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团队决定从中挑选几个主角来铺展情节。

在安民小学,傅博凡需要为合唱队挑选一名领唱。起初,长相清秀,乖巧懂事,拥有优质嗓音的余晴晴是领唱的最佳人选,也是纪录片初定的主线人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傅博凡发现了余晴晴很不自信的一面,尽管经过耐心引导,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考虑到领唱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她决定另外确定一位领唱。最后选定的领唱叫赵佳,是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展示自我的女孩。为了使情节更加丰满、真实,创作团队将把傅博凡和孩子们相处的经历融入到纪录片中,以丰富赵佳的“艺术”形象。这些内容包括傅博凡教赵佳领唱,去傅博凡家里参观,并和她交流等情节。

董卉在残联有着长期的志愿服务经历,残联管理人员对董卉的信任使得她能够带领孩子们参加“筑梦童声”活动。在和残联孩子们沟通的时候,董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让孩子们开口唱歌。为了能够唱出一首歌,他们需要逐字练习,甚至要重复上百遍。

除了唱歌之外,摄制团队也想方设法帮助残联的孩子们参加一些其他活动,比如骑自行车,打篮球等。但由于孩子们的助听器造价昂贵,为了防止损坏助听设备,他们不被允许参加一些剧烈的运动。一次,一个叫做思雨的女孩想让董卉教她骑自行车。她看到别人骑过,觉得很有趣。由于残联的孩子们听觉和语言上的缺陷,因此很多正常孩子们能够做的事情,他们都难以实现。“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和正常人一样的经历。”董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