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成果展台

国际传播创新团队: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精品

分享到:
来源:传播研究院    2018-05-16    浏览量:2356

教书育人,以公共精神推动学术传承

无论是团队人才建设,还是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目标,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又在于教书育人,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术的代际传承这个终极目标。“国际传播”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在按照国际化高标准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为我校硕士和博士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团队智慧和力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团队承担了传播学专业“国际传播”方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开设《国际传播》、《质化研究方法》、《跨文化新闻学》、《国际传播史》、《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新闻评论研究》、《跨文化传播》、《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一系列国际传播方向课程和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积极评价。团队成员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100人,先后两人完成中外合作院校双博士学位课程,其中不少学生毕业后已经成为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全国众多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骨干力量。比如,陈卫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黄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论文出版后荣获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三等奖。

团队还承担了我校传播学专业博士留学生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工作,部分中青年成员还作为核心组织者或骨干教学师资积极参与了“中国传媒大学-西蒙菲大学全球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以及“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的管理工作,并承担多个全英文课程的授课工作。团队成员先后独立或合作指导硕士和博士留学生30多人,其中不少人毕业后成为进入政府部门或顶级媒体机构任职,比如在团队成员指导下毕业的硕士留学生Ruth Jacob现为格林纳达总统府国家高级信息专员,加拿大留学生Lyne Lin现为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编导。

为了化解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团队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学校有关部门出台了我校历史上首个留学生教学和人才培养管理标准文件,以及留学生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在学术指导方面,团队成员实行团队合作指导方式,以核心导师领队,中青年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的团队化培养模式。

德布雷等国际著名学者应邀到我校讲学

为了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学术环境建设,“国际传播”优秀创新学术团队还在近几年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化课程或小型讲座。团队把举办国际知名学者讲座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学术带头人或其他团队成员定期负责接洽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座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受邀者包括法国著名传播学家贝尔纳·米涅、澳大利亚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法国著名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日本著名学者、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英国著名传播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悉尼大学传播学者阿拉娜·曼、哥伦比亚传播学者胡安·卡洛斯等。这些讲座主题多样,内容精彩,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术兴趣。

此外,“国际传播”优秀创新学术团队还举办了“42号楼学术读书会”,并运营“传播的观念”学术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的公益性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在校内获得了积极反响,还在国内学术界引发关注。


“42号楼读书会”已成为我校校园学术文化品牌之一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耕耘,“国际传播”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知名学者领衔,中青年学者跟进,学科背景多样,国际化程度高,科研能力强,理论和实务并举,成果产出量和质都有保障的优秀科研队伍。团队成员紧紧围绕学科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以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为驱动,以重大课题为抓手,推动学术研究有序展开,产生了一大批学术口碑较高、在国外引人瞩目的优秀成果。团队成员在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探索,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推动学术为知识进步、社会发展和教书育人的目标服务。团队成员将借力学校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规划,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坚守基础研究的阵地,坚持理论、实务和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坚持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用深度的理论思考质询信息时代的过去与未来,继续为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学术进步和社会价值的增进贡献科研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编辑:曹琬晨)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