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279文章来源:新闻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10月27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中国记协党组成员、国内部主任殷陆君,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作主旨发言。来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支庭荣,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庄曦,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金石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为重大专项研究建言献策。全国知名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携手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记协国内部二级巡视员王同英、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受理审查处处长王晓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科研处处长卢丽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科研处干部张勋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晖主持。

徐青森表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党组全面启动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此次开题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首批立项的三个重大专项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对重大专项的论证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廖祥忠书记、张树庭校长亲自推动,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协同合作下,系统设计,周密论证,各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这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迈出的标志性一步,也是发挥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力量的作用,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徐青森表示,加快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深化研究阐释,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重大专项研究的全要素、全过程。要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牵头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参与单位的学科特色优势,建强学术组织,建好期刊矩阵,建优品牌论坛,形成一个有效集成的学术共同体。要聚焦新闻传播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同时加强和其他学科重大专项的共同合作。要加强成果转化,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将自主知识体系及时转化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发掘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造就一批社会科学家,培养出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要结合学科智库建设,推动重大专项团队和智库机构加强合作,协同传媒业界力量,用学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哺业内高质量实践创新,为全球新闻传播实践、重大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徐青森表示,加快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各位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以重大专项为牵引,为深化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加快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廖祥忠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成功经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建构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是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廖祥忠表示,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系统治理、创新图强、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以“未来为向度、世界为坐标”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现代治理等进行系统性布局、结构性优化,在服务国际传播战略、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廖祥忠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重大专项的牵头单位,将以更加自觉的政治责任感,举全校之力,聚优势资源,汇聚各界力量,做好服务保障,主动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放联合,共同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张树庭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和重大专项总召集人就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的建设情况作了报告。他表示,重大专项课题组根据“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与研究重点,设计了“1+N”的研究矩阵,将系统性、长期性地实施重大专项研究。“1”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本体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共设计5个重大课题;“N”为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垂类课题,共设计8个一般课题。

张树庭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为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在组织运行、任务布置、成果评价、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创新举措,确保研究工作高效开展。重大专项各研究团队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研究的基本方向,紧密团结全国新闻传播各界力量,全力推出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高质量推进专项研究工作。

王晖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主旨发言。

殷陆君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时代的呼唤,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篇,要让这一科学理论成为长期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根本指南。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实践的要求,中国新闻事业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总结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创新,理论工作者要进行理论创新,把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新闻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以更深邃的目光、更高远的空间来思考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根本性、规律性特征,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实践中作出新回答。

刘刚认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热潮中研讨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义深远。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干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义。要树立文化自信,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凝心聚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明确政治站位,准确把握时代定位,着眼于强国建设,推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敢于直面世界百年变局,完善学科体系,培养人才、指导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完成学科自身建设现代化进程,激发强大生命力。

高晓虹认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历史任务与时代命题。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党和国家对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部党组、社会科学司交给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任务。要胸怀“国之大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把握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坐标。要扎根中国大地,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中汲取自主知识建设的鲜活养分。要践行新文科理念,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实践中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走深走实。

张涛甫认为,当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佳时期,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要回归中国问题现场,调动能动性知识,发掘中国每一个精彩领域背后的“小逻辑”,建构我们自己的“自主性知识”,最终构建一套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内生于中国情景,可以有效回答中国实践的重大命题。

周勇认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如何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元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以中国为根本,以世界为面向,在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回到中国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以中国问题、中国现实为关照,从问题出发,在一些焦点领域形成突破,产生有解释力的创新型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出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并致辞。他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期刊矩阵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科建设的贡献。柴剑平表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科技进步、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工作,需要得到各大名刊的鼎力支持,希望学术期刊同仁关注重大专项研究团队,支持他们推出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传播学术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副编审王建峰,《新华文摘》编辑刘永红,《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中国出版》执行主编李淼,《现代出版》执行主编张国涛,《国际新闻界》编辑部主任束开荣,《中国编辑》副主编云慧霞和《新闻界》执行副主编孙尚如就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主持。


-专家观点-

王建峰(《中国社会科学》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副编审)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术期刊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好的学术成果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高度引领,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研究问题和方法要具有前沿性。

刘永红(《新华文摘》编辑)

学术期刊要发挥对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作用,对学术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对话语体系建设的平台作用。学术期刊还应开阔视野,围绕国际学界关注的话题策划选题,让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思想交流、观点交流的重要阵地。

朱鸿军(《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

《新闻与传播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上作出了很多努力,首先是规范化,重点是规范办刊和规范学术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强调刊物的策划、引领和价值重构作用,即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问题、学界前沿问题策划选题。期刊已经尝试就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准、框架、主体内容和重点难点进行策划,期待生成一些具体案例,实现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创新。

张涛甫(《新闻大学》主编)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学术期刊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新闻大学》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每期都包含的新闻史论文。专业性期刊有办刊难度,《新闻大学》希望超越学科眼界限制,关注持久性研究话题,这有利于知识传播,会对整个学科产生积极影响。

隋岩(《现代传播》主编)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学术期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的责任,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历史机遇,新闻传播学不再只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输出传播现象,也开始输出理论,这体现了新闻传播学科在当下语境中的学科潜力。

刘鹏(《新闻记者》主编)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不是一两篇文章的问题,而是渗透在所有新闻传播学研究文章中,是学科改造和学术研究的总要求。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都应该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总路径中思考,要强调中西文明互鉴、扎根意识,期刊要做好学术传播,弘扬知识传统,加强国际对话。

梁凤鸣(《新闻与写作》主编)

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机遇。首先,作为知识生产平台,学术期刊富有责任;其次,学术期刊对知识生产和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需要处理好西方各种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关系。

李淼(《中国出版》执行主编)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于三个面向,即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和面向全球化。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需要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导向意识,二是创新意识,三是内容意识,四是精品意识。学术期刊需要做好知识传播的连接者和传播者,推动学术成果社会化传播。

张国涛(《现代出版》执行主编)

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与学术进步的助力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增加一定的发文数量;第二,对期刊现有栏目进行扩容和改造,在现有编辑学科基础上增加新闻传播、国际传播等内容;第三,注重编辑培养,加强匿名审稿制度和技术监测力度,提升刊物质量;第四,重视期刊在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束开荣(《国际新闻界》编辑部主任)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特别强调提出中国问题,坚持学术创新,以学术生产自身的规律来组织专题,激发勇于开展自主知识理论创新的自觉和内生动力。《国际新闻界》注重具有实践特色、能够产生世界影响或引领行业变革本体的问题,主动策划前沿的学术活动,举办小型学术工作坊,聚焦中国本土议题。

云慧霞(《中国编辑》副主编)

出版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出版学科知识体系中;第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融入出版学科知识体系中;第三,通过系统性梳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推进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出版实践;第四,知识体系构建要向人才培养转化。

孙尚如(《新闻界》执行副主编)

每一次历史的断裂都会回溯性地改变传统意义,都会重构有关叙事,期刊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意义的传递和叙事。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既要立足于深度的媒介化,也要超越媒介化,不是媒介主导,而是媒介辅助社会的主导,向政治传播、人文关怀、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等回归。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重大课题开题会

当天下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首批立项的3个重大课题举行了课题开题会,各重大课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对重大课题的具体内容进行汇报,与会专家就理论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进展等展开深入研讨。


平行论坛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课题开题会专家评议摘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东配楼二层时空报告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主持。课题首席专家曾祥敏教授带领团队首先介绍了该重大课题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研究进展。该课题旨在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厘清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知识基础,进一步搭建理论框架,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形成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学派”奠定基础。

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了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中国学派”,要做到与时俱进与传承发展相结合,把握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包括三个层面:哲学层面、学科层面和实践层面。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有切实而清晰的目标,在厘清学科内外部逻辑关系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尝试跳出学科看学科,跨出中国看中国,既要注重思辨研究,也要注重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宝贵思想中发掘理论滋养,同时要有切实、清晰、具体的建构路径与目标,提出未来真正具有开掘潜力的问题谱系。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庄曦: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学派”,既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衍生出来的“中国学派”,也是全球视角下具有世界意义与人类价值的中国学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任何一种自主的知识体系,都是在某种信念和价值观总体的推进下形成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背后的哲学与价值根基,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馆长龙小农: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要建构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是跟全球知识体系隔绝开来,而应该是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学派”。这既是指导我国实践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传播力的需要。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围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重大专项的目标任务,一是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实践创新等各方面,做到系统集成。二是坚持工程化推进,超越传统的科研工作模式,以有组织科研方式,在科研工作同时做好机制创新、范式创新、评价创新,更加高效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平行论坛二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研究”课题开题会专家评议摘录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东配楼317会议室进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本课题的首席专家周勇教授主持。周勇首先介绍课题前期开展情况,该项目立足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知识体系创新发展进程,旨在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脉络研究、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等领域深入拓展,总结既有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规律,推动整个学科系统化、体系化,最终提出标识性概念,形成新闻传播学知识手册。

随后,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了评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要有共同价值观,要与国际对话,要为世界贡献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范畴也要与国际交流对话。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要在历史和当下脉络中看传播现象,结合历史、结合当下、结合不同社会功能提出研究问题,才能回应什么是中国特色。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要回到方法的理论层面和认识层面讨论,这样才能体现传播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要回到历史情境中发现知识建构的独特功能,在历史情境和社会空间中展现新闻传播学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考察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之间深层互动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作平:新闻学的理论是基于中国的新闻实践,要提出标识性概念,阐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自洽。要更好地沟通和服务于社会,不要忽略新闻事件业务知识体系的提炼,参与国际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自主知识体系要解决、要回答中国的实践问题,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范畴和理论脉络要回答中国之问,也要和国际对话,需要找到可沟通的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龙耘: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要解决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二要解决建构和践行的问题,三要解决自主和对话的问题,四要解决团队研究和个人研究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自主性肯定不是孤立意义上的自主性,要形成一种交流,只有在交流当中自主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同时要注意逻辑上的自洽。

《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一是创新机制,整个重大专项有组织的科研机制给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二是标识性成果,要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三是本土化的全球贡献,当下的学术环境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突围的机会,要面朝本土,发现新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姚遥:自主知识体系,破题点不能绕开八个字,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最终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上。



平行论坛三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历史演进与学术史研究”课题开题会专家评议摘录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历史演进与学术史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圆形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顾洁教授主持。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带领课题团队对项目的总体设计进行陈述。该项目主要由四部分研究内容构成:第一,中国特色语境下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思想体系与历史节点的“知识考古”研究;第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思想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历史语境的本质联系研究;第三,中国本土新闻传播行业的理论实践基础与全球新闻传播学的借鉴协同发展研究;第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内部学科边界与学科设计模式研究。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评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复旦大学的项目方案体量庞大,系统完整,思路清晰。知识体系创新绝对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逐渐形成的一种学科发展规律。因此,对新闻传播史的概括提炼,以及对学科发展的研究,一定会为知识体系创新提供指导。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第一,对核心概念的整体凝练与阐释非常重要;第二,要选用多种合适的方法分析史料,建议采用口述史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第三,要解决好本土和西方之间的关系,这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支庭荣:复旦大学课题组的工作非常扎实,工作难度也非常大,建议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描绘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树,梳理出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与继承脉络。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聚焦中国,但也需要以西方作为一定参照,在中西对照下,更能显现中国特色。要平衡学科、思想和学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要突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要找到那些中国和世界对话过程中的成果,要意识到各子学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口述史和学科编年史可以成为该课题重要的研究成果,会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金石:在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民族新闻传播的实践,以及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对口支援,也可以成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目标,不是为了另起炉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能够用中国的理论和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现象,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是起点,也是方向,它将明确中国特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指向。对历史基因进行梳理,能够使新闻学科更好地回应时代的需要,应对时代的发展,为未来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顾洁:从我国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如何连接人才、师资、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这几个层面,可以成为一个考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