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景超:书写生命的大爱

发布时间:2015-01-14浏览次数:4209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有人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把老师比作春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有人把老师比作阶梯,默默无闻,助人攀登。这些比喻,用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身上,都对,但都不全对。鲁景超说:“其实,是孩子们给予我的更多。如果不是学生,我不会这么坚强,这么快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鲁景超从事播音教学30年,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她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无数学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康辉说:“认识鲁老师已经20年了,她是很爱学生的人,这种爱没有任何压迫感,就像朋友一样彼此心意相通。她是很正派的人,黑白分明,嫉恶如仇,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年轻人的品格。”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她言传身教,用爱心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作为“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她紧扣“实践教学”思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政协委员,她爱党爱国,忠实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守护语言家园、推广朗读文化,奔走鼓呼,不遗余力。

  “老师,我想亲亲你”

  2014620日,中国传媒大学综合楼报告厅,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这里举行毕业礼。400多名本科生、双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和艺术硕士生相聚一堂,向生活和学习多年的母校和培养他们的老师们道别。班鉴展示、学生发言、文艺表演等都结束了,但是学生们还在期待着,期待大家共同的“母亲”——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作最后的寄语。

  “不管社会多么复杂,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做明白人,做好人,做老实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人,要有大格局、大志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孩子们,我爱你们,胜过爱我自己。今天,我就把你们这些精心养护在手上的鸽子,放飞了!飞吧,飞得越高越远越好……”

  鲁景超的声音哽咽了,眼睛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寄语,但更像是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临行前的叮嘱。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想亲亲你!”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他跑上舞台,丝毫不带羞涩的、就像亲吻自己母亲一样深深吻了一下鲁景超的脸颊。随后,数不清的同学蜂拥而上,拥抱、亲吻鲁景超。当鲁景超来到台下,一位学生的母亲动情地说:“鲁老师,我也想亲亲您。今天,我太激动了,我庆幸我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跟着你们这样的老师学我太放心了!”那一天,鲁景超是带着脸上无数的“吻痕”回的家。这也许是一个老师最幸福的印记吧。

  2003年,“非典”肆虐,无情的病魔夺去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但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天津某医院的一对医生夫妇,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不幸感染,以身殉职。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刚刚走出中国传媒大学校门的儿子。但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有一个好老师,一个可以信赖的老师。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鲁景超给予这些同学亲人般的关怀。孩子母亲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拨通了鲁景超的电话,她吃力地对鲁老师说:“求老师费心,孩子就托付给您了,让孩子叫娘吧。”

  当天晚上,鲁景超就和自己的丈夫一起来到了这个孩子的住处,给予他安慰。在以后的日子里,鲁景超不辜负孩子父母临终前的嘱托,像对亲儿子一样对他倍加关爱。几年之后,当这个孩子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时,又是鲁景超夫妇一起操持了小两口儿的婚礼。

  其实,对于鲁景超来说,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特例。她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端午节放假,鲁景超会把留校的学生接到自己家里,请他们吃粽子。学生病了,她会敏感地发现,下课后她总会跟到学生宿舍去。学生失恋了,会哭着找她倾诉。学生找工作,即使身在外地,她也会在电话里给学生“打气”加油。

  鲁景超关心和爱护学生,多年来已经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形成传统,以至于学生们既不喊她院长,也不叫她老师,而是亲切地称她“鲁妈”。学院也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她是拿命在上课”

  1225日,上午8时整,鲁景超提前20分钟来到学校阶梯教室,静静等候学生来上课。而只要是鲁景超的课,教室里总会人满为患,不仅有其他院系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就连一些老毕业生也会赶回来重温老师的教诲。这堂课的主题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赏析。作品赏析课是播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因为要想播好一篇稿件,首先要求对这篇稿件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通常情况下,老师会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段落层次、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但是,鲁景超不是这样,她是从自己认识并交往了几十年的史铁生讲起,讲一个生活在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真实的史铁生,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讲她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理解。她说,刚认识史铁生的时候,发现史铁生尽管遭遇了人生的大不幸,但并不像许多人印象中那样,一说起来就是痛苦啊、残疾啊……他很感恩,很喜乐。因为他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鲁景超跟学生讲,她的女儿苗苗小的时候,迷恋史铁生的作品,有一次和史铁生对话。苗苗说:“得有多少个我爸的我爸的我爸……多少个我妈的我妈的我妈……他们好了,结婚了,才有了我。只要其中一个偶然不存在,就不会有我。”孩子的一番话震撼了母亲: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不管你是不是残疾。我们常常在想“死”是多么不容易,但是很少去想“生”是多么不容易。既然“生”如此不易,为什么不好好活呢?

  “生命是欢乐的颂歌。这就是我对史铁生全部作品的看法。庆生吧!”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鲁老师讲课的时候,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精气神十足,好像头上有光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她讲完课以后,会疲惫成什么样子,瘫坐在那儿,半天都缓不过神来。鲁景超的博士生王文艳说:“她是拿命在上课。”但鲁景超乐此不疲,因为她的课确确实实地影响了学生对做人、生命的理解。那次《我与地坛》作品赏析课结束后,一位名叫徐晨耀的硕士生跑到鲁景超面前,眼里闪着泪光说:“老师,听完您的课后我就是想做一个好人,好好活……”

  课堂之外,“练声”是播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鲁景超就已经完成她穿越大半个北京城的公交路线,来到校园里带着学生练声了。研究生郑姗姗说,有一次下雪,心想鲁老师可能不会来了,就“偷懒”睡觉了。结果鲁老师准时到了练声地点后没看到郑姗姗,打电话把郑姗姗从被窝里叫了出来。当郑珊珊来到鲁老师面前时,看到一片白茫茫的操场上,身披白霜的鲁老师一个一个指导着学生练声,口中哈出的白气清晰可见……那一刻,郑姗姗突然明白,鲁老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和影响学生。

  “我所影响的只是教室里的几十个学生,而他们是要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国民产生影响。”鲁景超说。她非常明白,胜任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养成更加重要。因此,她除了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开阔视野、增长本领的机会,更以无私的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言教”之外,更有“身教”,而这种“身教”的力量,往往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为什么非‘读’不可”

  鲁景超和语言打了一辈子交道,对语言充满深厚感情。十几岁时,鲁景超就进入“北京人艺”当了一名小演员,跟随于是之、夏澊、林连昆、郑榕、胡宗温、黄宗洛、童超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语言艺术,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将近10年。1979年,鲁景超考入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鲁景超选择留校任教,在大学讲坛上度过了30个春秋,与有声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鲁景超看来,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涵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而一个在经济高速轨道上迅跑的社会,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脚步是不坚实的,是走不远、撑不住的。

  “读书读书,不能光看不读。”鲁景超向记者讲,“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有声语言的发达程度,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振兴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上“重文轻语”的陋见,朗读的意义被忽略了:“照本宣科”、“传声筒”、“雕虫小技”等偏狭的认识,使朗读蜷缩在冷清的角落,没有为社会广泛接受。

  2010123日,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当时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的鲁景超,第一次递交了《关于设立首都全民“朗读日”的建议》提案,在提案中她写道:“为什么非‘读’不可?因为随着文字的流淌,朗读者会不断引发想象和联想,不断还原和丰富文字描画的世界,从而获得一种高雅的审美享受。”

  以后每一年,鲁景超都会提与朗读有关的提案。“第一年我提朗读,有人笑着对我说:鲁老师,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民生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吃饭的问题,是工厂倒闭的问题,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您谈什么朗读呀!”第二年,笑的人少了,开始有人响应了。第三年,有一个委员跟鲁景超说:“鲁老师,当我听你在说推广朗读文化的时候,我突然眼前闪了一个镜头,好像看到了梁思成哭城墙,我觉得你在孤军奋战。”

  第四年,当鲁景超还在政协会上呼吁设立“朗读日”的时候,很多人被感动了,大家开始理解朗读的重要性了,响应者也不乏其人。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很激动,他说:“鲁老师,我觉得你要干的这个事儿,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事。咱们一块儿努力,我那儿有一个可以容纳八百人的场地,咱们上那儿朗诵去。”

  2012422日,在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首都图书馆联盟、首都图书馆共同主办“品读书香·传诵经典”诵读会,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首都各界群众朗诵了《海燕》、《相信未来》、《四月我们去看海》、《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美文佳作,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20132月,鲁景超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重点依然是最她熟悉的语言文化领域。有声语言艺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广播、电视行业,在教师授课、演讲辩论、新闻发布等各种口语表达活动,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2013年和2014年的全国两会,鲁景超先后提交“在部分专业高考增加汉语口语考试”和“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全国文明创建活动”的提案,她希望有声语言走出狭小的专业领域,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

  鲁景超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提升国民的口语素质。”她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中华文化,她一生研究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展示汉语言的铿锵神韵,为实现中国梦传播正能量。正如她的学生在微博上写的:“我们在鲁老师身上看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那份责任和担当,让我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