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王凡 王佳欣)6月7日,全景记录中国抗疫历程白皮书对外发布。3.7万字白皮书的背后,是14亿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此次白皮书专门提及,中国建立的疫情发布机制在发布权威信息方面,速度、密度、力度前所未有,并称这是中国建立新闻发布机制以来,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布机制。
这份“战疫”烙印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来说,更是亲历了中国疫情发布机制的发展。作为曾经在武汉45天,亲历44场武汉发布会的中央指导组随行新闻发布会专家,他在武汉一线见证了新闻发布的台前幕后。谈及这40多天的感受,董关鹏说,“再难也要坚持每日发布,再累也要充分准备。海量信息时代的新闻发布不应只求一日一时的成效。只要坚持直面问题、回应关切的每日发布,最终会获得理解。”“新闻发布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要推广、要扎根、要坚持。越是在危难时刻,越是既要做好、也要说好,让人民安心。”
近日,《南方都市报》发布对董关鹏教授的专访。以下为董关鹏接受南都记者独家专访全文:
谈亲历武汉一线
越是在危急时刻,我们越应与防控救治专家并肩作战
南都:作为学者专家,您为什么选择亲赴战疫一线?
董关鹏:专家随行处置突发事件并非是偶然,而是多年来制度建设和相关实践的常态安排。多年来国新办和很多部委、省区市党委政府的应急新闻发布工作一直很欢迎新闻发布专家的参与。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很多同事,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当然,这次我在前方工作了45天,作为专家到前方且超长时间的深度参与新闻发布工作,这是第一次。其实要是说到专家,同去前方的国新办新闻局局、处两级领导都是多年一线实践历练出来的实践高手。与他们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同行且并肩作战,我更是学到很多。
突发事件有很多不确定性,只用常规的人员配备和常态经验,完成新闻发布任务绝不是轻松的事。在本次抗疫初期,阻隔传染源的工作艰辛、救治感染者的过程艰难,连日的高强度工作,使广大防控和救治干部与专家已经相继达到他们生理、心理可以承受的极限,而他们恐怕也必须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既要做好,也得说好。所以,越是在这样最危险的地方、这样最危急的时刻,我们新闻发布专家越应该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并肩作战。疫情总有舆情相伴,舆情也会影响到抗击疫情的大局,所以我们要协助他们,共同做好包括新闻发布在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南都:去之前对前方情况了解吗?
董关鹏:我是大年初一接到电话返京参与抗疫专家工作的。作为新闻发布专家,我主要是参与支持在京每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等公开与回应工作。一月下旬,湖北省人民政府也开始每天召开疫情处置的发布会,但是屡出状况,效果不理想,屡次遭到质疑,当地同志因此而面临很大压力。根据我当时了解的情况,无论有多难,前方的发布会是必须开的,这是要求,更是使命。
当时核实后,我确实了解到,疫情初期的前方有个别干部曾经出现了消极心态。他们认为,说什么都会被质疑,讲什么都要被人骂,还不如“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甚至萌生放弃或暂停每日发布的想法。
要知道,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领导干部也都是普通人,抗疫工作本身已经压力很大,再加上舆论的压力,正面迎接“疫情”加“舆情”的双重挑战,确实不易。
有曾经被我培训过的湖北干部在微信里跟我说,“累也累死了,骂也骂死了,先把事情做好吧,累死也心甘情愿,但求无愧于心。少说少骂、不说不骂……” 听到这些,我觉得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后来了解到,也有一些新闻传播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一次或者几次发布都没有马上起到释疑解惑作用、或者整体传播效果不理想就并不要再开发布会了,甚至说开新闻发布会是浪费救治等核心工作的人员、精力和时间。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听到之后还是非常着急的。
那段时间,有关部门安排我为湖北以及全国出现疫情的省份紧急录制了四集“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实务”微课程,供相关省份的应急领导干部参考学习。我在开篇就强调了“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充分准备、坦诚沟通”的十六字原则,而通篇我则是在讲授工作方法与技巧的同时,反复强调了需要坚持发布的定力、耐力和毅力的问题。那几天,我接到了几位湖北同志的电话,他们说我讲得很好,至少给他们坚持发布以极大的鼓励。他们说,只要讲得都是对得起良心的事实和真相,即使因为语言不流畅、现场有错漏被网民骂也要坚持每天讲、不停讲。我听到了,有些欣慰,更萌生与他们共同战斗一线的想法。
说起来很巧,2月11日晚,我就接到上级通知,我将以唯一随行新闻发布专家身份加入国新办前方发布工作专班驰援湖北。12日傍晚,我们已经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了,作为国新办工作专班随行专家指导湖北新闻发布就从这个晚上开始。
南都:到了武汉当地发现什么问题?
董关鹏:到了前方以后,围绕坚持公开和开好每天的新闻发布会这一核心任务,我们认真调研、细心观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当时的湖北存在对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视不够。与平日的重视不够不同,我们知道,党委宣传系统以外的很多领导干部长期都是存在对新闻发布工作重视不足的问题。而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很多干部即便想重视,也是精力体力透支严重,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初到武汉接触到的湖北干部,几乎百分之百的力量都用在做事,也就是在抗疫核心的“阻隔”和“救治”工作中了。
通宵达旦、日复一日的高强度抗疫工作,让他们几乎没有精力再专门花时间想想怎么同步开好新闻发布会了。在疫情早期大肆蔓延的情况下,由于阻隔和救治是核心工作,对因重视不够而开不好新闻发布会的情况,这个时候我去批评他们,看他们那么辛苦,还真是有些张不开嘴。毕竟这些年参加应急发布工作而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我当时并不觉得突然,但我还是很替他们着急。
因为这次,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武汉、湖北和全国的公众,国内一时误解和质疑都终将会过去,但是这次还有国际的受众,特别是还有一些一贯仇华、辱华、排华的西方政客及其媒体附庸组织,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煽动仇恨等,千千万万个“锅”悬在半空,等着甩给中国,国际舆论挑战十分严峻。
第二个问题是应急新闻发布准备不足。我们一到就发现,湖北省承担每日新闻发布相关任务的工作队伍恰好处于新老交替阶段,配备力量严重不足。必须说明,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新闻发布部门和人员配备数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已有的人员素质都很不错,或许可以以一顶十。短跑或许可以用他们体力和能力的爆发力,但是抗疫新闻发布从一启动,就不会再停下来了,这是一场既要数量、更要质量的“马拉松”。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调整得很快,省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发布的部门由最开始两三个人,到我们离开的时候已经有了六七个人。而武汉市委宣传部也紧急协调了其它处室有经验的干部对本市一级的新闻发布工作予以支持,文艺处和理论处的几位同志也都加入了新闻发布筹备工作。很快,完成策划、协调、管理和服务等一系列的人员都基本上到位了。
在工作交流中,两级宣传部门的干部们认为,平时常态发布会本来开得就不多,突发事件发布会就更是已经太久没有开了,突如其来的疫情要求湖北省的各级宣传部门的新闻发布策划、协调、管理和服务水平都需要一个全面升级和加速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是部分干部观念陈旧。四十多天的交流中,很多非宣传业务岗位的领导依然觉得“做”比“说”重要,有些业务部门的干部一再和我讲,先不必着急说,做的方面一旦忙了,就更是可以先不说。以新闻发布稿的撰写和准备为例,我们要求所有发布人要根据前一日媒体预提供的问题提前准备发布内容。十多年来,受资深发布官员和本领域专家前辈十余年的耳濡目染,我作为专家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有发布稿在开会前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事实务必准确、数字务必精确、表达务必客观、细节务必严谨。但是总还是有一些很忙而且很累的领导无法做到。
据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专班到来之前,这种情况很普遍,之后明显的少了。有些发布人的稿子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才写的,甚至是最后一个小时用内部汇报材料临时汇总、拼凑的,不仅毫无发布的对象感,甚至在逻辑上都不能够顺理成章、自圆其说。他们知道实事求是的底线,但是流利、顺畅、易懂、生动这些要求,他们实在是顾不上了。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领导安排大家共同撰写发布稿,稿子还可以,但是领导会忙到在到达会议现场之前没有时间看稿子,一路上也都是电话会议、汇报和请示的紧急处理。一直到发布会的直播数分钟前到会场了,才是他们第一遍完整和认真的看稿子。我对他们是不满意的,但是很难不近人情的对他们说狠话。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就先要理解他们。既不能纵容任何不想公开透明的念头和想法,也不要初来乍到就全面否定这些干部之前的努力。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才是最大的变量。我最近距离的持续观察告诉我们,在湖北的四十余个日日夜夜,我接触的每一位官员都希望并支持持续的公开与透明,只是很多的官员敏于行而讷于言,或者即便想发布,也在精力上、体力上顾不上了。所以只要他们坚持了每日发布这个基本要求,我不会再苛求他们语言的精致和表达的完美。有时候,看着疲惫的抗疫干部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工作,很真实、很真切,我也会动容。有一位参加发布会的领导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口罩后边的嘴角有大水泡、眼镜和口罩遮掩下的眼角有脓肿,上场前疲惫不堪,我用一位女处长提供的湿粉帮他稍稍遮盖了一下红肿。会议开始了,在台上他认真讲解、逐题回应、娓娓道来,在他上车离开的时候,一直保持着乐观和专业,想起他秘书偷偷告诉我他忙于工作几天没怎么休息而上火,我的眼角湿润了。
南都:针对这些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董关鹏:2月12日抵达当日,我就随着国新办的发布工作专班来到了发布会现场。会后专班与湖北方面连夜开了非常务实的碰头会。我们很快就原则性问题和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达成共识,那就是再难、再累、再不容易,湖北都要坚持每天开好发布会,且要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充分准备、坦诚沟通。直面问题就是不回避热点、难点和焦点,就是要释疑解惑、就是要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底线,事实准确、数字精确、表达客观、细节严谨是绝对不能违背的。大话、空话、满话、假话一个字都不能有。充分准备,是我作为专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提前准备、要科学准备。而坦诚沟通,就是尽最大努力为记者参加发布会提供便利,真诚的服务好每一位报道疫情且在发布会中提问的记者。
根据发布专班的工作安排,作为唯一的随行专家,除了每周和阶段性的策划、提前一天就发布稿提出建议以外,我在每天发布会前会给提前到场的发布人进行短暂的“技术辅导”。一些之前被我培训过的发布人说,与疫情前在党校、行政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密集学习课堂相比,这是“阵前小课堂”,令他们印象更加深刻。每天,专班领导和我都会在现场提前等候,只要发布人到场,我们就都会珍惜发布会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直播前的一切准备。这里包括反复确认发布的事实与数字、反复推敲发布的字句与措辞。诚实而正直、精准且负责是这个过程的写照,这个“阵前小课堂”其实是非常互动的,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彼此在讨论中完成对发布的最充分准备。力求政策得到最清晰的解读、关切得到最及时的回应,并把被误解、错解的一切可能性调整到最小。国新办和湖北省宣的很多领导都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的专家意见与他们的实践指导和建议融合在一起,服务于每一场的发布人和发布会。
有同行在专业的评估报告中说,2月12日之后的湖北发布会未再出现失误,这是对我们共同努力的肯定,十分感谢同行的详细观察与客观评价。实际上,有这样的结果,真的十分不易。因为,也有网友说,不失误的发布会“不好看了”。好像有些人就是希望发布会都出事似的。其实,这些意见很容易给湖北和武汉同志们坚持发布、坚持公开的内心带来波动。考虑到我们从北京来,我从学界来,在这些时候,我既要不断给予技术性的专家意见,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我一直给他们打气,鼓励每一个坚持公开、坚持发布的人,鼓励无论多忙多累都认认真真的坚持讲事实、讲科学的人。在此基础上,我再协助他们把发布会开得更流畅,最大程度减少技术性误差,让事实更突出,让媒体和政府之间减少误解,达到最高效率的沟通。偶尔,也会有一些精心准备的发布内容,没有马上制止住谣言,我们发布的事实甚至还被继续质疑和炒作。我们也会相互鼓励,因为我们发现,海量信息时代的新闻发布实在是不应该只求一日一时的成效,成功不容易,失败也没那么简单。只要坚持直面问题、回应关切的每日发布,人民群众就会看到你的心,你也就会最终获得理解。
有人问我新闻发布专家是不是跑到前方教人怎么穿衣、看镜头、举手投足,我想说也会吧,毕竟我们要顾及每个观众和网民方方面面的感受,说是多鼓励而不苛刻,其实那四十多天,我还是越来越苛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格。从态度,到内容,专家的挑剔随着实践而提升。但是穿衣、看镜头和举手投足这些真的不是我们在前方专家核心工作的内容。因为,成功发布的制胜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心里得时时刻刻放着人民,不是自己,而人民更关心的还是内容,回答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说明白、讲透彻,才是专家配合发布人共同努力、集中用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