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新版官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最新更新

第二届文化法治论坛在中传举办

来源:新闻网    2024-06-25   作者: 浏览量:10


(通讯员 崔璐瑶)6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文化法治论坛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法治”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宣部法规局、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策法规司、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等党政机关及司法机关,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传媒企事业单位的近60位专家就人工智能时代文化法治的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表示,我校坚持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在新闻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传播领域的优势特色,加大对文化法学发展的支撑力度,围绕“把握文化法学学科特点、践行文化法学使命担当、增强文化法学发展支撑”三个维度深入思考文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本次论坛回应时代热点,对推动文化法学理论研究和文化法治实务发展有积极影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刘俐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法治研究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随着广电领域人工智能运用实践和法治建设的同步推进,需要深入研究文化法治理论,希望本论坛分享更多真知灼见。

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尤雪云对我国的人工智能法治建设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综合性立法和专门性立法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人工智能法治建设。第二,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人工智能专门立法。第三,坚持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对话交流合作。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指出,人工智能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产生了更复杂的法律关系,需要我们对许多新问题作出法律判断。文化的发展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文化法治建设应当着眼未来,让人工智能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主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主持。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时代文化法治理论的前沿议题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强文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文化法治建设”“文物保护法修改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非遗数字化的法律保护”“传统媒体使用人工智能的法律规范问题”“智能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失范与治理”“人工智能示范法与知识产权规则创新”“虚拟数字人法律问题的分析框架”等作主题发言。



第二单元: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法的体系定位”“审判辅助算法的法伦理反思与规制”“互联网著作权司法与文化创新创造”“AI时代作者身份确认及独创性认定问题研究”“AI谣言的治理思路”“法律类AI产品的运用”和“论人工智能体的模块化治理”等作主题发言。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法治新面向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欧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版权合规”“文化法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理念及方法”“算法行政的司法规制”“AI在影视创作环节中的应用与相关法律问题”等作主题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除了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实务研究,我们还要关注决策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数据管理治理问题。人工智能和文化生产的关系迎来新的挑战,法律制度在和新秩序正在博弈,人工智能可能会造成年轻一代被固化和异化的局面,法律是目前可见的最好的推动智能社会有序发展的手段。



青年论坛

6月23日,文化法治论坛之青年论坛举行。论坛共收到全国55所高校以及部分法院、检察院、律所的98篇投稿。会上,20余位青年学者、实务专家、博士研究生就“人工智能与法治”“人工智能与文化传媒法”“人工智能与著作权法”三个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为文化法治建设汇聚新锐力量。

本次论坛及时回应时代热点议题,为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业界等各方对话交流搭建了平台,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